评测OPPO ENCO Q1蓝牙无线和索尼3系CMOS谁更强
如果简单梳理一下索尼IMX CMOS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
在2013至2014年上半年手机行业使用的索尼IMX系列CMOS还是以IMX135和IMX179为主,前者的代表机型有LG G3、三星Note 3等等,而IMX179的代表机型则有Nexus 5和华为P7(前置)等。从2014年夏天开始,以IMX214为代表的2系CMOS开始现身并在2015年成为市场主流。
索尼2系Exmor RS CMOS的收尾产品——IMX286
名义上,2015年11月发布的IMX298(华为Mate 8等搭载)表示着索尼2系CMOS的时代终结。但其实,最后一款发布的2系CMOS其实是2016年4月应用在华为P9上面的IMX286。而从2016年2月的IMX318开始,索尼Exmor RS CMOS才算是真正开启了3系的时代。
那么在正文开始前,我先将现在市面上相对主流的索尼IMX 3系CMOS制作成一个列表,将各自的参数规格、特色功能和代表机型列出,随后选取里面的一些代表性产品加以介绍。
索尼3系Exmor RS CMOS参数对比
查各种资料加上FQ,弄出这一个表格花了我差不多一个小时……通过这么一张表格,有几点显著的特征想跟大家聊聊:
1.型号数字与产品层级无关。虽然总体来说IMX CMOS的型号与产品发布时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并非绝对,也有数字大发得早和数字小发得晚的。另外型号数字与产品定位无关,并不是说型号数字大就一定比数字小的配置更高,这个一定要加以留意。
2.相位对焦已经普及。可以看到目前IMX 3系的全部10款CMOS当中,几乎全部实现了PDAF也就是相位对焦。表格里有的没有写出来是因为有更显著的功能点,所以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手机发布会上面PDAF这个词儿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为什么?不是因为不支持了,正是因为大家几乎都支持,反而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主流卖点的缘故。
梳理对比:手机圈索尼3系CMOS谁最强?
3.RGBW架构销声匿迹。在2系CMOS的年代,华为P8上使用的IMX278和华为Mate 8上面使用的IMX298都是在拜耳阵列基础上改造的RGBW架构。这种架构的本意是让更多的外界光线能够入射在CMOS上以提高进光量,但在实际拍摄中却造成了绿色被摄物的色彩表现力明显降低。所以在IMX 3系CMOS当中,这种RGBW结构没有再出现。
这10款CMOS如果都详细介绍并不现实,一是有些CMOS实属冷门,二是工作量也太大。所以下面挑选里面的一些相对热门的产品介绍一下,首先是去年2月发布、5月由华硕首发的索尼IMX318。
去年3月我写的索尼IMX318深度解析当中开篇就预测“下一款Exmor RS明星产品已经诞生,并很可能在今年(2016)下半年横扫旗舰智能机市场”.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基本算准确,自华硕首发了这款CMOS后,努比亚mini S和小米Note 2也都将这款CMOS纳入怀抱——虽然IMX318并不是一个靠高画质打市场的型号。
相位+反差复合自动对焦并非索尼独有和首创,之前vivo和OPPO都有产品使用了这种技术以提高对焦速度。不过IMX318却是首个将混合对焦技术融入DSP(信号处理器)中的感光元件。得益于索尼应用于微单?上的高速自动对焦技术,IMX318号称可以实现最快0.03秒的极速对焦,且60fps下可实现最快0.017秒的对焦速度。这样无论是静态图像拍摄还是视频录制,IMX318都能实现快速对焦,面对高速移动的物体也能游刃有余。
提到三轴防抖,目前市面上具备这一功能的手机也有一些,且均为OIS光学防抖。IMX318将图像稳定功能(IS)置于DSP(信号处理器)内,三轴陀螺传感器对于小幅度晃动能够进行补偿修正,这种做法除了更加节省电量消耗外,也更能适应智能手机轻薄化的需求。
小米5s和谷歌Pixel上面使用的索尼IMX378要着重说一说,因为它显然是一款直奔高画质而去的感光元件。小米之所以在小米5s的文案上打出“暗夜之眼”的字样,靠的就是大CMOS面积+大像素尺寸的组合。
通常来说衡量一款感光元件的表现先看面积再看单位像素,面积直接决定画质输出,单位像素与进光量密切相关。所以综合前文表格里的10款CMOS来看,单就规格而言显然小米5s和谷歌Pixel使用的IMX378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而随手一搜,不论知乎等知识社区还是贴吧这样的论坛对这款CMOS大多也是赞誉有加,网友和消费者的眼睛果然雪亮。
1/2.3英寸的感光元件尺寸等同于绝大多数卡片相机的水准,而1.55μm的单位像素似乎在近几年里也只逊于HTC的UltraPixel。其实看一下表格,1/2.3英寸的CMOS不止IMX378一款,可它们为什么像素尺寸这么小呢?因为整体的像素数太高,所以这也算是侧面印证了高像素不等于高画质的论断。
去年的魅族MX6发布会上白永祥用了不少篇幅介绍魅族向索尼定制的IMX386。其实,IMX386和上一代的IMX286可以看作同门师兄弟,它们的基本参数完全一致(有效像素为1200万,单位像素尺寸1.25μm,CMOS面积1/2.9英寸),区别仅仅在于IMX386并不是RGB/Monochrome(彩色+黑白双摄)架构,这正好跟魅族MX6后置只有一枚摄像头是契合的。
魅族MX6向索尼定制了IMX386
另一款去年炒得很火的CMOS就是OPPO向索尼定制的IMX398,且截至2017年3月1号,OPPO R9s仍然保留对索尼IMX398的全球独占权。说起这款CMOS,去年OPPO曾经非常大方地把IMX398做成发布会邀请函送给每一家受邀的媒体。
OPPO R9s以索尼IMX398作为邀请函
IMX398同样不是玩超高画质的,1/2.8英寸和1.12μm的单位像素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当IMX398从裤兜里掏出了双核对焦的时候全行业都震惊了。要知道早年间这项技术只在诸如佳能EOS 70D的专业单反相机上才能看到。它在每个像素中都配置了2个光电二极管,兼顾图像感应器相差检测自动对焦和图像捕捉两种功能。可以实现高速对焦和优异的视频追焦性能。
定制生产的索尼IMX398采用了非全像素的双核对焦
与三星S7/S7 edge使用全像素双核对焦不同,OPPO R9s的索尼IMX398并非全像素的双核对焦。根据OPPO的官方宣传,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在对焦快的基础上保证高画质输出。有人问了它和全像素双核对焦谁好?我没有亲自比过也不好妄下定论,只能说两种双核对焦方式即使存在速度差异,那点差距人眼也绝对感觉不出来。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为什么表格的最后加了一个4系的CMOS?嗯,你可以把它当成是索尼Exmor RS CMOS 4系的开篇。这款CMOS从发布到现在还不到一个月,非常新,而在前几天的MWC 2017上,已经有索尼Xperia XZs和XZ Premium抢先用上了它。
从参数看这款CMOS显然对画质是有考量的,采用了和IMX378一样的1/2.3英寸面积,只是因为像素高所以像素尺寸比较小。可是如果只看这点数据的话IMX400会伤心欲绝的,因为它直接在CMOS架构上进行了系统性改造。
以往的堆栈式CMOS(左)与加入DRAM层的三层堆栈式CMOS(图片来源索尼日本)
IMX400在像素层和电路层之间新加入了DRAM层(动态随机存储单元),这一部分在整个CMOS模组当中充当缓存角色,用于存储像素层获取到的图像信息,因此大幅提升了传感器处理数据的速度。根据索尼方面的数据,新CMOS可以在1/120秒内读取1930万像素的图片,这个速度比我前面提到的IMX318要快上4倍。
另外,同样受益于DRAM缓存层的加入,最高1/120秒逐行扫描的能力让拍摄运动物体时常发生的果冻效应大幅减轻。另外就是在MWC 2017上展示过的960pfs超慢速视频黑科技,我们知道现在一些手机拍摄出的240fps慢速视频已经能记录下针扎气球、水滴溅落的瞬间。然而这些效果在IMX400面前都是战五渣,毕竟最高1080p分辨率的960fps超慢速视频效果真心不是吹的。所有细微动作无缝连接,回放过程可以做到不遗漏任何重要瞬间。
基本上目前主流的索尼Exmor RS CMOS型号就给大家梳理到这了,与两年前的文章不同,我已经不再为这些CMOS的成像水准排序。原因很简单,一张照片最终的表现虽然与CMOS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唯一要素,iPhone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所以,表格里的各项参数都是硬性的,而对终端用户来说,能拍出什么水准的照片来,参数只是参考并非决定性要素。
OPPO ENCO Q1蓝牙无线主动降噪入耳式耳机
在9月的OPPO Reno2发布会上,OPPO还推出了一款主动降噪颈挂式耳机ENCO Q1,官方定价599元。虽然“颈挂式”在这两年受到“真无线”的无情打压,在出街的饰品功能上没有什么吸引力,但双Mic的主动降噪如果能有好的效果,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一款产品。那么OPPO ENCO Q1表现如何呢?
外观与主要功能:OPPO ENCO Q1采用比较典型的颈挂式设计,整体重量42克,如果去掉耳机线和耳机,颈挂部分大概只有28克左右,非常轻便。也许颈挂这个样式实在太老了,看到ENCO Q1并没什么新奇感,但翻看Soomal以往测评会发现,对比以往测试过的机型包括KEF、索尼等,Q1的确还是要小巧精致很多。这次我们还专门又找网友借来了索尼的WI-1000X,会发现它还是比Q1大了很多。
ENCO Q1整体设计追求按照官方说法比较极致,仔细看看如果你有强迫症估计会喜欢,整条耳机没有脱模痕迹,也没有多个部分的接缝,一般颈挂式耳机因为中间部分只是完全结构上所需两头才是电池电路,所以这里肯定有不同的连接方式。而耳机出线部分可能也会有另外的又一个结构的连接。而OPPO ENCO Q1追求浑然一体。耳机顶部“内置”记忆技术材料,可以随便蹂躏。不过,42克重量和比较细小的身躯,很难让人相信它是一条15小时续航的主动降噪耳机?
ENCO Q1操作简单,左侧声道一侧有一个带有绿色金属圆环修饰的小按钮,和OPPO手机的设计呼应,负责电源开关、配对、唤醒智能助手的操作。音量调节按键在靠上一点,最上方一个按键是降噪开关以及双击下切换音乐、电影和游戏三种音效。耳机采用Type-C接口充电。官方标称在打开主动降噪情况下可工作15小时,不打开降噪可工作22小时,纯通话时间大概分别是10小时和14小时,还是非常强大[由于续航时间太长,没有做实测]。耳机配合OPPO手机,可以快速启动配对,有相应动画,不过我们没有实测。
ENCO Q1耳机部分,采用11.8mm直径动圈单元,比较常见的颈挂式耳机的连接线方式,不听的时候耳机可以背面互相通过磁贴吸住,不过,这里第一个槽点出现了:背面吸住竟然没有软件触发停止播放音乐?这可能是很多年前颈挂式耳机都支持的功能吧?
降噪相关功能:下面我们来看看ENCO Q1的降噪相关设计与功能。首先,OPPO ENCO Q1使用的蓝牙方案在音频Codec上只支持SBC和AAC,但它的芯片使用了新的半导体工艺[好像28nm,虽然比起CPU不那么新,但在蓝牙里据说值得一提?]所以才做到了更加省电。
ENCO Q1采用这几年流行的反馈和前馈双Mic的主动降噪设计,前馈是指向外侧主要环境噪音的拾音部分,反馈是靠近人耳接近耳机出声口附近的一个拾音Mic,大概从BOSE QC20[有线蓝牙]之后,在这套技术配合下,主动降噪耳机的效果都达到了大幅度提升。关于主动降噪原理,相信Soomal网友不需要科普了?简单说一句:主动降噪是通过Mic拾取外界噪声,通过内部处理器计算,生成一个反相的信号[与噪声相位相反的信号]进行对噪声的抵消。
主动降噪体验:由于在前不久刚刚测试索尼WF-1000XM3时发现,对于这种入耳式的主动降噪耳机,耳塞套被动降噪极其重要,所以当看到ECNO Q1的设计就有点担心,实际使用发现,果然没有担心错。
NCO Q1为了追求所谓的舒适性,使用了入耳式耳机中最不隔音的超薄耳塞套,如图所示,入耳部分除了中间的套管柱体很硬之外,一圈的半透明耳塞套材质非常软,虽然你可以提供很大尺寸的耳塞套,但是这种太过又薄又软的耳塞套塞进去以后也会向反方向变形,尺寸大并不能提供好的密封性。而一旦被动降噪[耳塞的物理隔音]不起作用,那么主动降噪大概90%的效能都将消失,这在WF-1000XM3上已经验证过。我们也在某发布会上听到不止一家媒体称“ENCO Q1根本没主动降噪啊?”再看看已经发布的十多家媒体的尬聊式测评,就知道他们对此也是非常困扰啊。
那么是不是ENCO Q1的主动降噪不好呢?不是。但是佩戴比较麻烦。这种太薄的耳塞套,不能用力塞,用力塞它会压变形,反而会翘起来没有了密封效果。ENCO Q1正确佩戴方式应该先打开开关,让主动降噪功能打开,然后戴耳机。细微调节耳塞塞入的位置,一般大概正好在刚刚塞入没有让耳塞套变形的位置会有正常表现,由于之前已经开机,完全可以通过主观听感来判断是否正常,突然感觉到低频噪声消失,那就对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不考虑主动降噪,保证正确的佩戴位置才能体验到入耳式耳机正常的声音表现,当耳塞套有很大漏音时,耳机的低音的表现也会受到非常大影响,ENCO Q1也是如此。所以以上这套佩戴方法对于用户来说必须得熟练掌握,熟练之后应该在20秒内可以搞定,不熟练花个一分钟也基本可以搞定。
音质主观听感:ENCO Q1采用了一颗近12mm的动圈单元,算是比较大的,但没有太多细节方面的介绍。ENCO Q1的声音表现评价也要建立在耳塞套戴好,不要漏音的情况下。它的声音是典型的力量型美式风格,这种风格比较擅长的品牌可能要算B&W的个人音频产品了。虽然B&W的HiFi产品不是这个味道,但它的微型音响、耳机都是这个味道。低频极其有力,且下潜较深的部分量感突出,甚至略显肥厚,这种力量感不是Beats、BOSE和漫步者追求的。所以对于一些表现强劲节奏的鼓点和BASS或电音等,ENCO Q1表现的味道很足。
而追求力量感保持到整个频段,在高频就会被描述为密度好,的确也是如此,ENCO Q1由于只支持AAC,这么做也是比较合适的,限制了极高频的一些细节,但保证了高频和中高频部分声音的密度和动态,虽然是AAC,还是会觉得它的高频声音结像很立体。而中高频和中频衔接部分,这种比较追求力量和速度的风格会让声音偏硬,偏冲,不过好在它在极高频部分的限制,所以虽然比较冲,但没有毛刺感,只是声音风格上有太明显的追求力量、速度的感觉了。是比较典型的年轻美式风格。
不过整体来说,这样的声音风格对于流行音乐表现没什么问题,对于很偏重发烧的人声表现缺少一些美感,对于强低频表现力量感很足,整个声音风格如果能够松弛一点似乎会更好。另外,这套声音表现几乎不受主动降噪开与关的影响。
总结
作为来自手机厂商的耳机,OPPO ENCO Q1的外观做工确实拿的出手,尤其值得欣赏细节方面的精致,奈何颈挂式的样式老套被真无线抢了风头,尤其是对于“主动降噪”耳机最大用武之地——“出街”使用,做工再好它也只是颈挂式。另外,颈挂式还有一个通病,就是耳机连线方式会对风特别特别敏感,一丝丝小风就会呜呜叫,ENCO Q1同样无法幸免。
我们在拿到产品之前就认为“主动降噪”如果效果出色,那么还是可以弥补颈挂式这个不太时尚的短板,当然没想到它的售价这么便宜,而主动降噪效果却可以达到顶级行列。所以,单从主动降噪效果这一条来说,ENCO Q1的性价比就非常高。声音表现方面,ENCO Q1作为一款599元蓝牙耳机,表现也不错,只是选购时可能要稍微考虑一下风格,非常有力浓厚的低频,比较年轻快速的声音风格,但我们认为应付大部分音乐以及对蓝牙AAC的扬长避短,ENCO Q1做的都不错,音质方面不是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