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松下RP-HD10和测试显卡为什么功耗最高
最近众多网友质疑我们超能网显卡功耗测试的声音不绝入耳,认为我们测量3DMark Fire Strike 压力测试下的功耗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并不能真实反映游戏中功耗情况。既然有所质疑,本着公平公正、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因此我们特意撰写此文对广大网友疑惑作出回应,经过大量测试表明3DMark Fire Strike压力测试确实是最能反映显卡功耗上限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采用的定制功耗仪不仅可以获取显卡的PCI-E插槽,还可以测量外接供电接口的电压电流,即能够单独测试显卡的功耗,而无需像以往那样求出整机功耗和去除显卡平台满载功耗之差,这样会引入很多误差因素,导致测量出来的功耗结果差天共地。
测试方法
测试选取了3DMark Fire Strike、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3DMark Fire Strike Ultra、3DMark Time Spy、3DMark Fire Strike压力测试、Heaven 4.0这六个经典跑分项目,测试时间都以为benchmark为准,3DMark Fire Strike 压力测试是默认的20个循环。加上就为的Furmark,这个曾经御用拷机软件。
游戏选择上则是常用的都测,游戏库已经下载好的都加入测试,详细游戏列表将会在后面给出。如果游戏带有Benchmark则直接用来测试;没有自带Benchmark的则是选择固定场景手动操作,时长5分钟。另外将会用插座功耗仪同时记录下测试过程中整机的最大功耗。
测试平台配置
测试平台基于4.0GHz的Core i7-6700K处理器,DDR4-3200 4GB*2内存和海韵Platinum 1200W电源。显卡方面则是分别选出NVIDIA GeForce GTX 1060 Funders Edition以及XFX Radeon RX 470黑狼进化版作为测试对象,两者外接供电接口都是6Pin。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Funders Edition测试结果
堆积条形图按照显卡功耗测试结果从小到大升序排列。如下图所示,以Furmark为例,左边第一数据是显卡的PCI-E插槽供电以及外接供电接口相加的总功耗159.9瓦,中间数据是平台其余配件的功耗总和115瓦,最后一个数据则是整机总功耗274.9瓦。
GTX 1060测试结果如下:
可以发现3DMark Fire Strike压力测试中得到了GeForce GTX 1060的最大功耗为124.9瓦,但整机平台最大功耗则是在《全境封锁》以及《无人深空》下获得,为224.9瓦。初步断定选用3DMark Fire Strike压力测试是能让显卡功耗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弊端在于不能得出整机平台的最大功耗。
AMD Radeon RX 470测试结果
同样按照将显卡功耗测试结果按从小到大升序排列。同样,我们在3DMark Fire Strike压力测试中也得到XFX Radeon RX 470黑狼进化版的最大功耗171.2瓦,不过也没能获得整机最大功耗,而是被《古墓丽影:崛起》夺下最高功耗头衔。
总结:3DMark成测显卡功耗首选,但还有很多发现
经过对AMD和NVIDIA代表显卡20个项目的测试,何种情况下显卡功耗/整机功耗达到最高值,我们基本上有个谱,虽然穷举的测试项目有限,但相信加入更多测试也不会有太大出入,因此,我们能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对今后的测试也会有一些指导性影响。
1、3DMark是测显卡功耗的最好选择之一;
或许还要去掉这个之一,3DMark Fire Strike压力测试能让显卡功耗达到一个极高的值,也是这20个项目中的最大值,无论是AMD还是NVIDIA家的显卡均适用。
2、整机功耗最高,显卡功耗并不一定最高;
大家习惯性认为整机功耗最高时显卡功耗也就一定最大,其实并不然。这主要和游戏对CPU性能的优化有关,像N卡在《无人深空》、《全境封锁》下得到最高整机功耗,A卡则是在《古墓丽影:崛起》上获得,考虑到测试的可重复性、A卡N卡功耗测试结果以及测试便捷性,推荐采用《古墓丽影:崛起》作为整机功耗测试项目,并以此数据作为购买电源瓦数的参考指标。
3、Furmark已被优化过度,不再适用测试;
Furmark作为以往大家烤机神器,利用GPU运行超大规模的皮毛算法使得GPU核心满载运作,以此测试其显卡稳定和最大功耗。测试结果来看,Furmark的功耗其实并不高,究其原因是,显卡厂商们都注意到大家利用Furmark进行功耗以及稳定性测试,都“不约而同”地对Furmark进行进程监控,一旦检索到就会进行功耗上的“优化”,Furmark再也得不到你们想要最高功耗。
4、排除显卡功耗影响,A卡平台功耗还是比N卡平台高;
同样平台不同显卡下,以3DMark Fire Strike压力测试为例,GTX 1060平台的整机功耗为208W,RX 470平台的整机功耗为275W,这中间有67W的功耗差值,但是两款显卡的功耗差只有46W(271W-125W),也就是说,A卡平台除了显卡外还要高21W。之前有论调称A卡对CPU占用小,现在看不尽然如此,这个问题有待我们下次深入探讨。
5、考虑到绝大媒体和玩家都没有专门测试显卡功耗的仪器,想要单独测出显卡功耗并不容易。所以建议媒体/玩家还是使用3DMark Fire Strike压力测试,这时得到的功耗虽然不是最高整机功耗,但显卡功耗是最高,得到的数据对显卡而言更具参考意义。
Panasonic 松下 RP-HD10 头戴式耳机测评报告
松下RP-HD10是2015年发布的一款头戴式耳机新品,HD10是同系列中定位相对高端的一款,现在中国网购价格大概在700元人民币左右,松下官方代理店标价似乎比较统一到698元[发布文章这天似乎又到了899元]。大幅度的降价在耳机中并不少见,不过HD10的表现到底如何呢?
松下HD10的外观比较传统,有网友认为它长得像铁三角MSR7?专门对比看了一样感觉并不是很像,只是都是非常普通,没有什么修饰的刚好达到全包耳佩戴尺寸的头戴式耳机的样子。不过HD10拿在手里感觉还是比较厚重,头架部分虽然是塑料材质的支架,但也是偏厚偏重的材料。头架顶部使用了相对非常厚非常软的缓冲海绵材料,耳机头架拉伸尺寸很大,足够大头用户使用。
耳机外形没啥值得描述的,来看看耳机内部。从耳垫部分来看,HD10的耳垫同样是相对较厚偏柔软的材料,耳垫和耳机的外壳以及扬声器比较明显的斜向安装的方式,让扬声器到耳垫外平面构成的腔体的容积相对较大,这个尺寸应该明显大于铁三角MX50x,和MSR7在这部分似乎相当。耳垫虽然厚,但边沿比较窄,也就是留出了很大的空心的截面,这与它使用了50mm大直径单元有关,从图中仔细看应该可以看明白。
透过耳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扬声器单元和振膜,在扬声器中央HD10也只是使用了间隔很大的尼龙网做保护,这真的只是防止大的杂物掉进去的保护,不像很多头戴式耳机会在中间放比较密的海绵或类似材料对声音做一定过滤和阻挡。
HD10使用了201层高分子材料振膜,多层和高分子材料并不稀奇,几乎现在所有耳机都是多层的复合材料振膜。而值得拿出来宣传,也并不是松下为系列耳机研发出了什么高科技的材料。而是一个耳机设计师可以在现成的高分子薄膜材料中,找到合适的配方和层数,正好用于耳机产品。并且能保证足够的量产需求和稳定供应。目前所有动圈耳机振膜的材料,除了个别高端型号外,应该没有一个振膜是专门为扬声器所设计。它们和我们常见的手机贴膜、玻璃贴膜、汽车贴膜等同源,能找到一个适合做扬声器的,那是技术、经验或运气。
HD10采用半封闭式的设计,但是上文提到它明显偏厚、偏窄的耳垫,配合斜置扬声器,形成了人耳到扬声器之间比较大的距离和足够大的腔体,这也是很多封闭式耳机在使用的设计,这可以解决直接贴耳过近的封闭式耳机声音过于直接,瞬态过快,声音不够自然的问题。但想要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头戴式耳机中做到宽松而不混中,又要体现出封闭式耳机更好解析力的整体表现,还是比较困难的。
HD10使用了单边3.5mm普通接口的耳机线,所以发烧友似乎更方便的可以玩玩换线后的体验,如图所示送测的网友就提供了两根台湾MPS的3.5mm音频线。其中白色那根应该是MPS的M-8R镀银OCC,这根线我自己也有三套RCA。声音不算特别顶级,但更偏重铜线声音厚重的味道,但是在铜线中属于声音比较粗糙的一类。但是声音的动态要明显好于那些随便抓来的入门线材。另一根MPS的线,型号不明。
HD10官方指标18欧姆超低阻抗,灵敏度92dB,由于超低的阻抗在搭配一些低电压输出的便携设备上,HD10表现出明显非常容易驱动的特性。在主观测试中,我们使用iPhone、vivo X6 Plus作为简单参考,使用FiiO X7+AM2、享声M1PRO等作为参考。对比的耳机选用了飞利浦的SHP9500、铁三角M50x。
总体印象:如果用松下的HD10去搭配iPhone或者笔记本电脑集成声卡,或者那些中性的普通手机,那它的表现可能谈不上特别出色。原因在于,这只耳机的风格是传统的日式味道,高频被明显拔高太多,声音过亮,例如搭配iPhone和Macbook时,只能很小音量去听,感觉耳机很干净,解析力不错。声音稍大,就会明显失控,高频生涩感变得很明显,影响整体听感。但是,如果有一个很好的音源,其实它的声音还是会有比较大改变的。我们下文的听感,主要基于M1PRO和Monitor 06MX偏暖音源。
高频表现:松下HD10的高频可能因为18欧姆超低阻抗的原因,不太适合搭配中性音源,尤其是随身听、手机等音源。它们在稍大音量下,高频就会失控,而且由于中高频和高频被拔高的明显,所以显得中高频部分非常的平面化,声音完全舒展不开。不过在M1PRO上,它的高频动态会大大改善,声音开始变得舒展,这种明亮的高频并不难听,只是有了比较强的修饰感,与M50x的中性相比,HD10的动态和解析力都要更好。而和开放式的SHP9500相比,松下HD10的动态和声场竟然都不弱,感觉不出这是一款偏封闭式设计的耳机。这种听感有些类似MSR7,不过MSR7不在手边。但凭印象估计,松下HD10的高频还是要比MSR7更亮一些,偏高的高频频率范围拔高的更为明显,而MSR7的极高频还是比较细腻,而在偏中高频部分铁三角一向是比较注重这部分的动态和密度的,不会像HD10那么扁平。
对于弦乐表现,HD10明显比较鲜活,声音瞬态相对稍偏快,在极高频部分似乎有些修饰过分的金属味道的出现,有点像Vsonic VSD5?当然要比VSD5上的情况轻得多。而相比SHP9500本身已经偏硬的听感来说,HD10更为夸张声音更为张扬,听完HD10再对比SHP9500会觉得它的中高频是偏暗的。这也让HD10整体高音风格过于明亮奔放,但即便如此,只要音源足够好,它在同级别耳机中高频并没有严重失真,说明了扬声器单元的高素质。
中频表现:松下HD10的中频由于高频过亮,所以中频也会显得明显的年轻化。搭配iPhone级别音源表现不好,流行音乐人声表现的偏干,这恐怕是HD10最大的短板。而如果使用高水平音源,可以很好的控制HD10,那么它的中频的厚度和动态会有很大的改观。只可惜,这可能需要你至少使用06MX级别的声卡或者数千元级别的随身听。
松下HD10的中频有力,动态出色,容易驱动,可以轻易获得很好的动态。这要比M50x、SHP9500都更好,可能也要比MSR7的中频更年轻化更松弛一些。可惜的是,它的中高频还是过于张扬了些,所以女声的齿音还是相对过于尖锐了。当然这可以由不同线材搭配有所改善。
整体来说,HD10是一种偏年轻化的中频,女声表现偏年轻偏亮,男声表现显得温和程度不足,细节不够。但是中低频部分的厚度和动态竟然不差,动态甚至强于SHP9500[同样音源],但整体声音还是有些偏硬,弹性、动态有余而细腻舒展明显不足。
低频表现:松下HD10的低频量感不错,作为封闭式耳机它的低频并不拘谨而是比较有弹性的一种,虽然和开放式耳机相比它的低频的细节和层次还要差一些,但同样得益于它比较容易驱动,可以比较容易获得较好的动态和爆发力。问题是可能会推的过头,而不是推的不够。对于比较BT下潜较深的低频来说,HD10还是受限于高频太亮,所以低频推好了控制好了,高频就过火了。否则,HD10应该是可以得到更好一些下潜深度和解析力的低频的。
线材差异:既然送测的网友给我们提供了两根MPS的线材,在这里也简单谈谈线材差异。其中白色那根MPS的M-8R,这个线基本身也算MPS入门系列中较高价格的一款,它的声音风格正如我使用的RCA线一样,中频厚度最好,相比HD10原线中频厚度有很明显改善。当然,比较重要的是让中高频变得舒展,高频相对原线明显压暗一些。而另外一根褐色的MPS线,高频似乎要比这根白色的M-8R细腻,但动态和中频、低频厚度要比M-8R弱一些。
有趣的是,我们也试了一下SHP9500的原配线材,它的声音表现竟然和松下HD10的原配线材很相似。如果认为一定要更换线材来改善HD10或者SHP9500的声音的话,建议不要再使用镀银材料线材了,因为它们尤其是HD10的高频实在是太亮了。而高品质的OCC线材,一般都会带来更为厚实,并且不失舒展的中频。而在厚实的声音中还要追求干净细腻,那就比较困难了。
总结
松下HD10是一款拥有高素质扬声器单元的耳机,无论它的最初定位如何,目前700-900元左右的售价基本对得起它的声音表现。和类似价位索尼的MDR-10R相比,肯定是大幅度领先,和MDR-1A相比在整体动态上应该占优,但风格上同样过于激进,不见得会得到比索尼1A更好的整体听感。和MSR7对比,从动态和解析力比应该处于同样水准,只可惜HD10的高频太亮,对音源要求过于挑剔。HD10看来不是一款适合搭配手机、中性风格音源的耳机,而且它不需要音源有很大的输出电压,更害怕放大前级部分有很高的增益,这都会让它很激进的高频变得过硬过吵。明显温暖的风格和足够强的耳放输出功率才可以让松下HD10有较好的控制力,体现出它应有的实力。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松下在这套振膜和扬声器技术下,改善调音风格,一定可以推出比HD10明显更好的耳机。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