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偏多气温偏低 易导致早稻孕穗期部分花粉不育
4月以来,长江中下游一带阴雨较多,气温不振。过冬的小麦已经遭遇了今年冬季(12月、1月、2月)升后升(/)的气温,加之空气相对湿度大,小麦抽穗期提前,赤霉病偏早发生。接下来,天气又将怎样发展,对农业生产会有什么影响呢?
4月21日,记者采访了湖北农业气象专家黄智敏。他说,在湖北一些地区,通常冬季12、1、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是降后升(V),而且冬季降后升(V)的概率约75%,其次是升后升(/)概率约15%,再细分其中属暖冬年的,概率却不到5%。如1986-1987年、2001-2002年暖冬就属于小概率升后升(/),它们对应的4月上旬降水偏多、气温偏低。
今年又是一个暖冬年,特征与前面的暖冬年很相似。接下来的4月下旬,降水偏多,气温偏低,易出现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15-16℃,不利于早稻根系生长,影响早稻移栽返青。而且,之后的时段易出现4-5天或以上阴雨,5月上旬到中旬前期也易出现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18℃分蘖生长起点温度,不利于早稻分蘖早发;6月上旬易出现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20-22℃温度,易导致早稻孕穗期部分花粉不育。
针对未来对早稻生长发育不利的趋势分析,黄智敏建议,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早稻移栽返青分蘖期,首先注意适度多栽基本苗以苗补发,并做到深水活蔸,浅水分蘖;在受冷空气影响时,可适度灌沟塘水保温,天气转晴宜缓慢排水,防温度陡升,湿度陡降,植株叶片蒸腾过速,因根系吸水力差,致生理水分失调而萎蔫;6月上旬孕穗期遇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20-22℃低温(有时却遇最高气温35℃或以上高温),可事先灌沟塘水调温,防花粉败育。
基于今年小麦抽穗期较常年提前10天左右,3月下旬后期日平均气温升达15℃以上,加之空气相对湿度达85%以上,赤霉病已偏早发生(见图),但由于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大部降至15℃以下,加之防治及时,有所抑制,但防治差的田块,4月下旬到5月上旬还会持续发展。
对此,中国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已明确强调:应继续加强防治,绝不可掉以轻心。小麦、油菜都应继续清理“三沟”,促进根系发育与正常吸收,增强光合效率,以利于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刘志伟)
责任编辑: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