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到市场需跨越两个“死亡之谷”,硬科技要面对未知的从0到1的颠覆——对话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PI研究员魏迪博士
2023-05-09 21:32:30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红周刊 本刊编辑部 | 何艳
【资料图】
弯道超车在避开了一些研发过程的同时,也避开了从0到1的研发经验。而这样的研发经验有一些是卡住我们脖子的原因,远的例子如汽车发动机,近的例子如芯片。硬科技要面对未知的从0到1的颠覆,这要依靠人的创造性。
科技创新概念一直是股市资金追逐的热点,近期,坚守硬科技定位的科创板获得市场青睐,比如,科创50指数备受追捧,大模型训练上游的数据、算力相关的CPO概念热度不减,同时,ChatGPT概念再度升温,6G概念也得到提振,等等。不过,在市场异常火爆的同时,当下硬科技领域的相关技术研发及应用与实际投资之间却出现碰撞,甚至脱节。
对此,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PI研究员魏迪博士在接受《红周刊》专访时表示,硬科技需要大量时间和试错来潜心发展,而资本讲究的是有限时间内的最大收益,如果把有限时间的维度缩短在几个月或者几年,硬科技和资本之间可能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在他看来,无论是最近市场一度爆火的“钙钛矿”,还是石墨烯新能源电池、芯片、人形机器人等,其还未能够谈及基于真正硬科技突破的产业发展。对于国家硬科技战略也绝对不只是发展这些技术本身,其最核心的地方还在于教育以及基于此的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只有真正意识到从0到1的硬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的硬科技才有可能成功。
“钙钛矿”们在实验室中的科学突破
从科学到市场需跨越两个“死亡之谷”
《红周刊》:当下硬科技领域相关技术研发及应用与实际的投资之间出现碰撞。比如最近A股市场上一度火爆的“钙钛矿”部分相关公司就遭遇“打假”。“钙钛矿”当前的技术研发情况究竟如何?
魏迪:历史里没有新鲜事,总是在换装重演,如今在资本市场被爆炒的“钙钛矿”跟过去火热的石墨烯、量子计算等都是类似的。“钙钛矿”是一项非常好的太阳能(000591)转换技术,其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我自己从事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已经二三十年了,曾跟“钙钛矿”类似,在欧美引起资本关注的一种太阳能电池叫做色素增感太阳能电池(DSSC),早在十几年前就非常火爆;二十几年前也有一种有机太阳能电池(OPV),当时发展也很火热,甚至在欧洲已经出现了几家初具规模的公司,但最后全都破产了。不是说这些技术不原创,而是在那个历史维度下,因为中国无机硅太阳能电池的大批量产,大大降低了全球太阳能电池的成本,让这些技术的市场不足以支撑它们。
创新需要经历原始创新(基础科学)、技术转化创新(技术应用研发)、将转化成果变成大规模产品销售能力(市场化)三个阶段。在“科学-技术-市场”之间有两个“死亡之谷”。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是第一个“死亡之谷”;从技术到市场的商业化转化是第二个“死亡之谷”。事实上,所有的硬科技,“钙钛矿”也好,石墨烯、量子技术也罢,都要跨越这两个死亡之谷的壁垒。
就“钙钛矿”而言,它只是在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阶段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资本市场却预期已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发展得非常火爆。而真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犹如昨天的DSSC和OPV,其在技术成熟阶段时的市场需求是其商业化成功的关键。硬科技需要时间和试错来潜心发展,无论是材料、软件还是装备都是如此,而资本讲究的是有限时间内的最大收益,如果把有限时间的维度缩短在几个月或者几年,硬科技和资本之间可能是存在一定矛盾的。资本的过度炒作,可能会让老百姓(603883)不相信一些技术的真实性。当有一天这项技术突破需要支持的时候,大家反而会质疑。从硬科技长远发展来看,这是不健康的,犹如李逵和李鬼的故事。
《红周刊》:石墨烯也是您的一大研究方向。作为“新材料之王”,其也一度备受市场关注,但近期热度有所减退。也是因为您刚才提到的矛盾吗?
魏迪:是的。石墨烯作为“新材料之王”,需要时间和试错来潜心发展。资本的过度炒作,不利于任何一项前沿技术的探索。如果说市场上热度有所减退,这其实对于技术发展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在Gartner技术发展曲线中,这正是为真正的技术突破蓄力的过程。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潜心做石墨烯研发的团队,对于其杀手锏级别的应用我们是有所期待的。和中国一样,欧盟在10年前也是矢志找到杀手锏级的应用。截至今年9月,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中11个先锋项目将结题。这里面包括不会产生废水的超滤膜;自动驾驶汽车用的传感器;电动汽车锂离子高储能电池;用于治疗帕金森、癫痫和其他脑部疾病的植入式诊疗;以及光电子探测器等。同时在纯材料领域,也有包括橡胶、塑料和碳纤维等用途的石墨烯增强型材料。
新能源车续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碳基电路要在利基市场先突破
《红周刊》:新能源也是目前石墨烯研发创新的热点方向。对于加入石墨烯的新能源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千公里”这一说法,依据充足吗?
魏迪:是否有科学依据,我们可以用第一性原理验证。举一个例子,算一道难度不超过小学能力的数学题。以特斯拉Model X电动汽车为例,其电池容量是100千瓦时,理论续航500公里,实际续航大概也就300公里。我们目前按照理论续航看,要达到“续航千公里”的要求,电池的容量是2倍特斯拉电池,即200千瓦时。然后充电10分钟(六分之一小时)要达到这个能量的话,我们需要1200千瓦的功率去给这样的电池充电。
居民家的插座,比如功率要求最高的空调插座,大概是4千瓦。1200千瓦vs.4千瓦,前者是后者的300倍。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最大功率也才200千瓦左右,也根本达不到1200千瓦的功率。假设真的有这样“充电10分钟续航千公里”的电池,那么该到哪里去实现这样的速度充电呢?
储能器件一般分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能量密度好比一个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如果装水量多,证明能量密度高,而功率密度相当于给这个桶注水和出水的速度,单位体积内速度越快,功率密度越高。储能领域一直面临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即那些能量密度高的,普遍功率密度就相对较低,反之亦然。
目前,我的课题组通过打印电子方案,利用纳米空间限域作用对离子动力学的影响,确实可以实现一些可同时满足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的储能技术。但都处于实验室阶段,也就是处于跨越第一个“死亡之谷”的阶段,还没有跨越到产业化阶段,更没有跨越到市场化阶段。
《红周刊》:在电子信息领域,石墨烯能否真正替代半导体硅的材料,成为下一代超快集成电路和信息产业的基石?
魏迪:以支撑我们目前电子信息产业这么多年的硅基半导体体系为例:实际贝尔实验室制造的晶体管最初是由元素锗制成的,后来大量开发和使用的是硅,从而奠定了现在半导体产业的基础。从对未来的展望看,可以联想到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碳、硅、锗同一族元素的变迁路径。大家会觉得这是否预示着可以从硅基变成碳基,从而实现另一个迭代,毕竟当年从锗基迭代到硅基就只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
从目前硅基半导体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可以做出超纯硅的硅片,并实现了量产,已经跨过“死亡之谷”的第一阶段,来到了第二阶段,但很多还是卡在了从规模化到大批量市场化这个阶段。究其原因,就在于整个系统的融入,比如从硅片-半导体芯片制程-电子元器件,这个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一家公司经常从一家上游厂商进货,那它就会知道本公司产品良品率大概是多少,如果规模做得足够大,成本也会降低,这会使整个产业链高效协同。这时候,如果突然有另一家全新的上游厂商说它也能供货,而且纯度更高,但由于规模比较小,那么必然价格会贵一些。单从价格上考虑,这家公司一般不愿意更换上游厂商进行采购的。进一步假设,新的上游厂商有政府补贴,价格甚至可能会更便宜,那么这家公司可能也不会采购,因为它并不知道新产品放量后,它产品良品率到底有多少,公司一般不会拿商业信誉在既有产业链中冒险的。
一般颠覆性技术产业化,并不是依靠单一的技术突破去引领产业革新,它需要建立或者依靠一个生态和系统。这就是为什么半导体产业发展对我们比较难的原因之一。因为上下游产业链很多都在欧美西方,除非我们重建一个体系,否则就面临着融入的竞争和挑战,尤其是现在美国对我们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未来有没有可能石墨烯替代一部分硅基呢?我认为比较接近现实的展望是,如果未来有这样的产业化技术,它可能先要在利基市场中发挥其独有的优势,建立或者融入基于这个独特市场的产业链体系,先找到一点突破。
硬科技要面对未知的从0到1的颠覆
车载芯片仍是我国新能源车短板
《红周刊》:我们再来聊聊资本市场上火热的芯片相关话题。举国体制对于发展芯片的好处是什么?该如何利用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力量?
魏迪:一方面,举国体制有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很有效,只要方向找对且有足够的资源,有重点扶持的行业,就可以迅速形成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唯物主义出发,认识到事物发展有其客观发展规律,很多的时候科学技术是要厚积薄发的。
首先,我们的科技教育体系使我们有很大的优势迅速消化西方的技术,甚至在一些领域可以迅速弯道超车。弯道超车的优势在于可以在西方已经探究好的路径上,规避那些不需要探究的已经落后的技术,直接进入迭代后的技术。比如从旋转拨号盘式自动电话机到手机的研发,我们可以避开前面几代的技术,去直接研发手机,这促进了我们这些年快速发展。但是我们避开了这些痛苦研发过程的同时,也避开了从0到1的研发经验。而这样的研发经验有一些是卡住我们脖子的原因,远的例子如汽车发动机,近的例子如芯片。硬科技要面对未知的从0到1的颠覆,这要依靠人的创造性。
新型举国体制在我国技术发展中有很好的优势体现。比如2003年我们和欧盟达成协议,要加入到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计划,重构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各种限制使我们最终退出了伽利略计划,在举国体制和勤奋的科研工作者努力下,我国最终自行研制成功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打造出了继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之后的全球第四个卫星导航系统,成为了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红周刊》:在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方面,哪些细分领域有望率先实现突破?
魏迪: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所以当年国外企业,包括半导体企业,将生产制造放在了中国,但是,要看到它们的核心技术研发部门并不在中国。这就导致在半导体产业链中,一些工艺相关的内容,比如光刻胶和封装工艺我们都非常擅长,具有优势,这是世界半导体产业分工所决定的。同时我们在资本市场可以看到,前几年光刻胶概念相对火爆,当然,最近光刻胶又有所表现。这是当年我们可以发力的地方,虽然并不是核心技术,但却可以形成自主可控。另外,我们在功率器件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领域的突破也是很快的,在和世界巨头的较量中,在功率器件上,我们是可以有一些替代品的,这也是目前封锁情况下的一些突破。
《红周刊》:我国新能源(600617)汽车产量已经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就举国体制而言,我国新能源车如何才能制胜长远?
魏迪:制胜长远考验的是战略,是一个企业建立的核心系统是什么。我记得特斯拉刚开始出现时,我还是在剑桥看的它们的车展,印象很深刻,因为它们的每一辆车都是终身联网的。当时我就意识到特斯拉的电动车做的是物联网,每部车都是它们获取数据的节点,做的是完整的系统,以及这套系统对应的算法和芯片的处理等。特斯拉的核心战略不是在做汽车本身,也不是做电池。不久之后咱们中国也开始做电动汽车。我们去国内一些地方考察当时国内的电动车,大多数本质上就是安装了锂电池的电瓶车。我们企业在开始做电动车时,可能战略层面首先想到的是电池,而锂电是整个电动车产业链里污染最严重的行业,同时这里现在也是一片红海。当然,现在国内也出现一些电动车企业,在仿照特斯拉的思路在做。
全产业链补齐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系统的设计或者强工业支撑背景,那么一旦在某些领域比如车载芯片上被断供,那就会被“卡脖子”。当然,在IGBT的功率器件上,我们国产替代已经做得不错,但在更精密的芯片上,则面临困难。事实上,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努力的方向最初可能是用在了电池上,而不是车载芯片研发这样难啃的硬骨头上,如果举国体制能够真正倾斜到难啃的骨头上,相信还是能够有所突破。
“互联网+”和“机器人+”存在不同
提高硬科技实力 核心在教育
《红周刊》:有机构认为“机器人+”类比此前的“互联网+”。加之最近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再现进展,您又怎么看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
魏迪:个人认为“互联网+”和“机器人+”存在不同,我国的“互联网+”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基于海量消费人口的电商崛起,以及无数的外卖、快递小哥,但它依靠的并不是硬科技。如果把算法和基础内核去掉,那么它不存在什么科技上的东西。
而机器人本身涉及三个核心的领域。一是芯片,这个无需多说。二是软件,也就是如何控制它,包括ChatGPT,机器学习的算法和数据库的大小决定了它回答的准确度。三是材料,不但极端情况下需要用到特殊材料,在一些传感上也需要用到特有的材料。所以,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说到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我认为所展示的恰恰是一家公司建立系统后降维打击的优势。正如我刚才所说,特斯拉从开始就是建立整个系统,并不是单独地造车,也不是单独地造机器人,特斯拉无人驾驶打造出了能源管理、光学传感器、雷达等复合系统,这些系统放在机器人身上,本身就是可以轻松实现各种功能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尊重研发本身的积累过程。我认为世界最好的机器人技术公司不是特斯拉而是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其成立时间是1992年,至今已30余年,经历了多次迭代,其间虽经历了谷歌、软银的收购,后又被韩国现代收购,但是技术是一直积淀和精进的。
如果达到同一既定战略目标,有一条简单的路和一条复杂的路都有可能实现战略,我个人会去选择那条相对难走的路,去啃难啃的骨头。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低水平的重复不会实现成长。我认为的“机器人+”是用在外太空探索、深海监测、极限环境取样、工业自动化控制、精准手术的机器人等等,而不是在饭店或者银行看到的送菜或者代步机器人。
《红周刊》:硬科技真正的竞争体现在什么方面?怎样提高硬科技实力?
魏迪:只有真正意识到硬科技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抗争,我们的硬科技才有可能成功。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一些零碎的事情上忙得不可开交,是不可能再有时间做战略性思考的。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个人认为,硬科技绝对不只是什么半导体、新材料等等,其最核心的地方在于教育。对于国家硬科技战略也绝对不只是发展这些技术本身,其最核心的地方还在于教育以及基于此的整个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在我讲到的跨越两个“死亡之谷”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极其优秀的人才。第一,从最开始的科研领域,需要好的科学家,这些人需要对科学有极大的兴趣,能够潜心做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第二,从科学到技术,需要极好的工程师,他们的设计和工程能力能够迅速地将科技得以放大。第三,从技术到市场阶段,需要极优秀的科技产品经理,当然并不是我们现在市场上的产品经理。极优秀的科技产品经理必须对整个产业和技术发展有深邃的洞察力,对商业的本质有很强的理解,而这一切都来自教育。
在引领全球硬科技市场的硅谷,科技企业中很多科学家和科研人员都容易陷入技术陷阱,认为技术为大,只要产品在技术上有非常大的突破,当它走向市场的时候,就假设它一定会成功,事实上,这是不太可能的。比如被誉为“现代电力之父”的尼古拉·特斯拉,为全世界带来了交流电、无线电等一系列重大创新,但这并未使得他个人从经济上受益,而是常年生活拮据,穷困而死。他不是孤例,再比如,查尔斯·固特异,作为“硫化橡胶”的发明者,这项耗费了其无数精力的发明并未帮他致富,反而是别人将其技术进行产业化,才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公司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
所以,对于国家硬科技战略实现,科学家、工程师、科技产品经理三者都不可或缺,而教育是补充或者强化该人才梯队的源泉。
(采访对象著有《国家科技战略引擎丨新型研发机构》一书,其中对本采访中科技市场化两个“死亡之谷”的概念和技术陷阱等概念有详细的阐述。本文已刊发于4月29日《红周刊》,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
从科学到市场需跨越两个“死亡之谷”,硬科技要面对未知的从0到1的颠覆——对话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PI研究员魏迪博士
而这样的研发经验有一些是卡住我们脖子的原因,远的例子如汽车发动机,近的例子如芯片。硬科技要面对未知的
2023-05-09 -
当前快播:维珍银河宣布6月底启动首次商业太空飞行 票价为每人45万美元
【TechWeb】5月9日消息,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周一,太空旅游公司维珍银河宣布,将在5月份恢复太空飞行任务
2023-05-09 -
绿牌特权引热议!业界呼吁取消,“北京免摇号、上海可省十万”将成历史?-世界消息
“如果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绿牌权益,我可能不会考虑新能源汽车。”5月7日,一位新能源汽车车主如此评价...
2023-05-09
相关阅读
-
从科学到市场需跨越两个“死亡之谷”,硬科技要面对未知的从0到1的颠覆——对话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PI研究员魏迪博士
而这样的研发经验有一些是卡住我们脖子的原因,远的例子如汽车发动机,近的例子如芯片。硬科技要面对未知的
-
中国人寿保险电子保单查询怎么查?怎么下载? 天天最新
1 登录官网查询 我们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寿保险的官方网站,在“在线服务”菜单栏中找到“电子保单查询...
-
围绕新能源等业务,吉利与长安合作!
围绕新能源等业务,吉利与长安合作!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
-
当前观察:今日辟谣(2023年5月9日)
灵活就业人员与企业职工参加的都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存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和“职工社保...
-
热文:中国星辰丨天舟六号完成发射前全区合练 各系统准备就绪
天舟六号将是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迎接的第一艘飞船,目前,三名航天员已完成手控遥操作演练等准备工作
-
环球快资讯丨中国星辰丨把梦想送上月球
月面着陆器的研制将补上载人登月的最后一块拼图,它可以带着航天员,让中国人在月球上踩脚印、插国旗,挖回
-
【世界聚看点】重磅微视频:中国星辰|天舟载梦
飞天快递,使命必达。天舟载梦,叩问苍穹……
-
吉利控股与长安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_全球新动态
品玩5月9日讯,据吉利控股集团官方微信,5月9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
-
普及 1TB!真我 11 系列明天发 还有 50dB 降噪 TWS 耳机-环球看热讯
realme真我11系列将于5月10日16点也就是明天下午四点发布,目前外观配置均已公开,今天官方公布了一项细节
-
热消息:“中国上市公司品牌官 50 人论坛”正式成立
每经记者黄博文每经编辑杨夏今日(5月9日)下午,由每日经济新闻发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企业研究中
-
即时看!北京中轴线数字资源库成果助力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创新
消息:在北京,从钟鼓楼一路往南,途经万宁桥、故宫等直至永定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虽称为“线...
-
涉诉被冻结20万股权?汪小菲成被执行人,麻六记张兰添新烦恼
一则执行信息,让汪小菲再度成为关注焦点。天眼查显示,近日,北京小汪麻六记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增股权
-
机票价格大跳水,广州直飞曼谷只要10元?6月之后或将涨回去
五一之后,飞往泰国的机票正在疯狂降价。“我1个多月前买的上海往返泰国曼谷的直飞机票是2500元,最近降...
-
众安保险如何退保?能退多少?
1、在线退保:被保险人可以登录众安保险官网或APP,在“我的保单”中选择需要退保的保单,点击“申请退...
-
现在买中国人寿保险可靠吗?划算吗?_今热点
可靠。 中国人寿是我国最大的寿险公司之一,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行业风波和市场波动,但始终坚持稳健发展、
-
平安鑫利两全保险分红型怎么样?怎么取钱?
平安鑫利两全保险分红型是一款集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于一体的保险。该保险不仅提供了全寿命保障,还可以享受
-
太平百万驾年华两全保险怎么样?交几年?
太平百万驾年华两全保险是太平人寿推出的一款综合意外险,主要保障被保险人在行车及非行车时遭受意外事故所
-
商业保险工伤十级赔偿标准是多少?和工伤保险区别在哪?
根据不同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其具体的赔偿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商业保险工伤十级赔偿标准包括
-
环球今日讯!百度工程师首次现场演示:“文心千帆”如何可视化微调大模型
品玩5月9日讯,百度智能云在北京举行文心大模型技术交流会,向在场的百家企业展示文心大模型在产品技术、场
-
世界资讯:腾讯微视开始面向抖音、快手、小红书招募个人创作者
品玩5月9日讯,据腾讯微视官微消息,5月9日,腾讯微视新星计划开始对外招募,面向历史未在腾讯微视发表过视
-
全球热点!中国移动联合中兴通讯完成业界首个 5G 无线算网一体车联网新架构验证
品玩5月9日讯,据中国移动官方消息,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上海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兴通讯完成业界首个5G无线
-
天舟六号完成发射前全区合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_焦点热门
天舟六号完成发射前全区合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据央视新闻报道,天舟六号今天完成发射前全区合练,各系统完
-
亏损多年的蓝月亮就要盈利,投资人张磊却说:继续亏损,否则不投!|世界今亮点
2008年,连续7年亏损的洗衣液品牌蓝月亮,终于出现了第一次盈利。蓝月亮的总裁罗秋平看准时机,想要扩大生
-
关注:山西证券:给予帝科股份买入评级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肖索贾惠淋近期对帝科股份进行研究并发布了研究报告《2023年Q1业绩超预期N型银浆放量
-
当前热点-多家券商涨停“炸板”!大金融冲高回落,“牛市旗手”能信吗?
一番“狂飙”后,“牛市旗手”券商在集体上涨中迎来多股“炸板”。5月9日早盘,同花顺证券板块指数(881...
-
当前快播:维珍银河宣布6月底启动首次商业太空飞行 票价为每人45万美元
【TechWeb】5月9日消息,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周一,太空旅游公司维珍银河宣布,将在5月份恢复太空飞行任务
-
福建泉州:深化首批工业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委、泉州市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泉州市数字办围绕“泉州市加...
-
绿牌特权引热议!业界呼吁取消,“北京免摇号、上海可省十万”将成历史?-世界消息
“如果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绿牌权益,我可能不会考虑新能源汽车。”5月7日,一位新能源汽车车主如此评价...
-
乘联会:4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同比增长85.6%|讯息
【TechWeb】5月9日消息,近日乘联会发布2023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该报告中称,2023年4月乘用车市场
-
宅男财经|国6b要来了!专家:短期内买车更便宜
5月9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禁止生产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精彩推送
- 环球速递!无锡威达智能电子股份...
- 实时焦点:iOS16 超实用新功能...
- “华为坤灵”子品牌发布 70 多...
- 天天关注:5.18 发 华为 WATC...
- vivoX90S 入网 外观配置全公开...
- 四川消委:拒绝非必要授权后九成...
- 今日要闻!众安百万医疗险客服电...
- 天天百事通!平安福18保险详细介...
- 天天热推荐:平安商业保险多少钱...
- 天天即时:百万医疗买哪个公司的...
- 环球视点!四川消委:拒绝非必要...
- 请问元保百万医疗险是真的吗?一...
- 工信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谋划出台...
- 黄贺退出北京交个朋友公司 法定...
- 市场口碑下滑 iPhone独木难支
- 【环球新要闻】轮休是变相裁员?...
- 哈尔滨私拆承重墙事件,4名相关...
- 世界时讯:申通快递:今年巅峰产...
- 香港零售总额暴涨40%,内地游客...
- 当前短讯!青岛三只松鼠关店五家...
- “好员工”杨幂,炒了“老板”嘉...
- 每日头条!男人消费不如狗?前央...
- 苹果 iOS 17 全新地图导航锁...
- 世界热文:文石 BOOX 推出 Ta...
- 上市酒企白酒销量情况_环球看热讯
- 多地发布水泥错峰生产通知 环球焦点
- 第一季度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数据...
- 前4月中国进出口增5.8%
- 海关总署:前4个月我国出口机电...
- 观天下!中介费应由买卖双方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