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卡车巨头抢滩中国市场 入华模式各不同孰胜孰劣?
掀起第三次入华浪潮以来,外资卡车巨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中国市场。
11月28日,斯堪尼亚在江苏如皋独资建立的重卡生产基地正式揭牌,这是欧洲商用车品牌在华的第一家独资工厂。无独有偶,12月2日,戴姆勒卡车与北汽福田在北京怀柔工厂生产本土化梅赛德斯-奔驰品牌重卡的计划正式落地。
作为全球第一大商用车市场,中国商用车销量连年攀升,重卡市场更是一骑绝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重卡累计销量达150.2万辆,同比增长39%,再创历史新高。
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外资卡车巨头不可能错失良机。那么,此次斯堪尼亚、戴姆勒等外资卡车巨头抢滩中国市场,重卡竞争格局是否生变?进口重卡本土化生产后,将给中国重卡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入华模式各不同孰胜孰劣?
外资卡车企业曾多次试图拓展在华的市场版图,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外资商用车股比限制的放开,更是激发了跨国商用车企业在华的投资热情。3月,韩国现代汽车收购四川现代100%股权;10月,比亚迪与日野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再到斯堪尼亚、戴姆勒相继“入驻”,无不表明外资卡车企业对国内商用车市场寄予厚望。
“中国政府在持续推出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这些措施不断提升中国的经济韧性。加之斯堪尼亚为物流市场带来的运营经济性、低排放、安全性和舒适性等价值,被越来越多中国运输企业所认可。因此,我们预计到下一个十年,中国将成为斯堪尼亚全球最大的市场。”斯堪尼亚中国集团总裁何墨池表示,虽然斯堪尼亚在华年销量尚未达到1万辆的目标,但此次布局正逢其时。
戴姆勒卡车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丁·道姆也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卡车市场,中国市场对于我们来说举足轻重,并已成为戴姆勒卡车未来业务增长的最重要市场之一。为充分发挥中国市场潜力,我们决定在中国生产专属中国的梅赛德斯-奔驰重型卡车。”
“虽然外资重卡企业的目标都是开拓中国市场,但其入华的路径和模式却不尽相同。”在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看来,现代汽车是迫于市场压力,希望通过独资控股来一场孤注一掷的自我救赎。实现100%控股后,现代汽车在中国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在新产品导入和新技术应用上的阻力会大大减少,更不必担心利润、关键技术的瓜分和流失。
相比之下,斯堪尼亚与戴姆勒“进口”变“国产”的模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斯堪尼亚是把中国如皋工厂作为全球化生产基地,未来生产的所有车型可以返销海外。而且,斯堪尼亚是独资建厂,做任何的决策都是“自己说了算”,并且实施阻力较小,对产品研发、投放以及市场战略的制定也能更加自主。但与此同时,也容易遇到对市场了解不够、对用户需求掌握不足等情况。
“与斯堪尼亚的‘单干’不同,戴姆勒在中国实现本土化是通过目前现有的合资公司福田戴姆勒来实现的,在中方合资伙伴帮助下,外资企业可以更快地熟悉中国市场,对政策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在服务、销售渠道方面也有更多的支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戴姆勒本土化以后祭出的杀手锏是‘中国制造专属中国’,就是说要针对中国市场,生产和研发更加适合本土化的产品,未来也可能会根据用户需求打造中国特供车型,这与斯堪尼亚面向全球截然不同。不过,合资模式也有痛点,就是在重大决策时可能会因意见不统一而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机。”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重卡市场具有显著的本土化特点和独特的运营规律,国外先进的管理、生产、运营经验并不一定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在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高级主任管理师宋宗强看来,外资企业如果选择单打独斗,可能会在研发、品控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遇到较大困难,在成本投入方面也将承担更大风险。
“可以说,外资企业本土化的方式各具特色,无论是独资也好,合资也罢,对于国内用户而言,未来能买到更丰富的车型,实现更短的交付周期,都是一件利好的事。”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说道。
■外资重卡本土化并非想象那么美好
在中国商用车市场,运输从业者对于欧洲卡车品牌有着很强的认知和接受度。尤其是在国产高端化车型尚未完全普及的时期,进口卡车成为诸多运输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利器。因此,对于进口卡车本土化生产,中国卡车司机有着非常大的期待。对于中国市场的开拓,外资企业也有着十足的信心。
那么,进口卡车本土化,真的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吗?
“长期以来,进口重卡在中国保有量无法快速提升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过高,像斯堪尼亚、沃尔沃、奔驰等进口品牌的产品动辄七八十万元,远远超出了广大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如果进口卡车本土化后,价格依然没有很大的下探空间,那么‘水土不服’的问题仍不会得到有效解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后市场委员会商用车分会会长颜立兴表示。
对于进口卡车本土化后的售价问题,斯堪尼亚已明确表示,国产后的卡车价格会保持‘全球标准’,降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进口卡车本土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缩短交车周期,或许客户并不买账。”卡车行业专家刘桐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物流公司在购买车辆时会着重关注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全生命周期价值,但车辆采购成本仍然是他们更为看重的因素。
“与斯堪尼亚相比,戴姆勒卡车选择了一条较为务实的路线,针对中国卡车市场的实际需求,强调要打造技术先进、适合中国市场的卡车。”长城证券分析师廖晓辉表示,中国重卡向高端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但需求与成本支出是相挂钩的,如果进口卡车本土化后,售价降幅不大,外资企业的销售成绩或许不会有明显的起色。在廖晓辉看来,外资企业在技术、品控、服务等方面下功夫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成本控制,加快关键零部件的本土化,以求形成一定的价格优势,这样才更容易被国内卡车用户所接受。
“这些年,外资卡车巨头没有在中国市场实现突破的另一个原因是,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刘桐介绍说,“近年来,自主品牌重卡在产品研发、技术储备以及造型设计上都有了长足进步,高端产品在网联化、智能化方面也极具特色,使其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另外,自主品牌对中国市场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更懂得中国卡车司机的使用习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推出差异化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这个优势是外资卡车企业不具备的。”
除了产品层面的考量外,中国物流市场货源增速放缓,也影响用户购买进口卡车产品的意向。“以往,运输市场货源充足,我们可以运用甩挂模式,做到人歇车不歇,这种运输方式对于车辆的品质和可靠性要求很高,所以我们会选择进口卡车产品。但现在,运输市场上稳定的货源很少,对于车辆的出勤率没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出于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考虑,我们会购买自主品牌的卡车产品。”山东菏泽运输公司负责人陈强表示。
■国内商用车市场受影响不大
“当外资品牌大举入华之时,业内直呼‘狼’来了!但在本土车企焦虑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狼’瞄准的猎物是谁?能吃掉的又是谁?”在刘桐看来,现在国内商用车市场格局和需求总量相对稳定。尤其是重卡市场,一直由本土车企主导,外资企业的存在感并不强。
他进一步指出:“随着后续更多外资企业入华,势必会加剧国内卡车市场的竞争。从外资品牌的产品定位来看,其瞄准的是国内高端物流车市场和专用车市场。正是因为不奢求‘大而全’,外资企业对自主品牌带来的市场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对于一汽解放、东风汽车、中国重汽等第一梯队的自主品牌来说,影响并不大。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品系丰富,服务体系健全,客户忠诚度高,外资品牌在短时间内难以撼动其市场地位。同时,第一梯队还可以利用外资企业入华的机会,不断学习、借鉴,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不过,对于第二梯队的企业来说,或许会造成一定冲击。近几年,随着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带动了卡车产品向高端化发展。相比头部企业,第二梯队无论是技术储备还是研发水平都有一定差距,在追赶和不断完善的阶段,遭遇外资品牌的狙击,势必会受到很大影响,很可能会被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不必过分担心进口重卡本土化问题。”某自主品牌重卡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口重卡在中国销售多年,销量始终没有太大起色,说明它们只能满足了少部分用户的需求,而中国地域面积广阔,客户需求多种多样,想要满足大多数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不是简单通过本土化就能解决的。”
“进口重卡实现本土化生产,对国内重卡企业的冲击是有限的,但对于重卡行业来说却是一件好事。”颜立兴表示,进口重卡本土化之后,不仅用户可以有更多选择,还能加强自主品牌的危机意识,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产品品质的提升。
曹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无论是从制造、研发还是品控方面,外资企业的先进理念都值得中国本土企业学习。目前,国内商用车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外资企业加入竞争,能够倒逼本土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促进中国商用车市场向高端化发展。
在廖晓辉看来,斯堪尼亚和戴姆勒入华,或许只是个开始。对于国内商用车重卡企业来说,与外资品牌同台共舞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于想要布局高端重卡市场的企业来说,亟需补齐短板,强化自身实力,尽快在竞争中成长起来。
“从外资企业本土化的进程来看,实现较强的竞争力也并非易事。比如,独资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判断不够敏锐,对用户需求的反应不够快,以及在售后服务方面存在短板。另外,中国商用车使用场景比较复杂,外资企业很难面面俱到地满足用户需求。”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商用车工作组经理冯峰表示,外资卡车企业入华,还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国内商用车企业与其过于担忧,不如潜心学习、苦练内功。(李亚楠 赵建国)
责任编辑: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