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落地 助力甲醇汽车全面市场化更近一步
甲醇汽车推广应用再次迎来重大利好。
12月15日,工信部发布《关于调整甲醇汽车产品准入相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标志着甲醇汽车全面市场化终于提上了日程。
■《通知》发布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姚春德看来,《通知》的发布具有划时代意义。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甲醇汽车的推广应用给予了极大支持,并组织开展了试点工作。但试点之后甲醇汽车该何去何从,当时并未有清晰规划。”姚春德指出。
2019年3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甲醇汽车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将加快完善甲醇汽车产业政策、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加快甲醇汽车制造体系建设,并提高市场应用水平。《意见》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甲醇汽车产品,提出加快甲醇汽车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继续鼓励甲醇汽车在晋、陕、黔、陇四省的推广应用。
“去年出台的《指导意见》,作为一份推广指南,对甲醇汽车的排放及监管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关键问题是,《意见》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测量和实施方法。对甲醇汽车的推广来说,它还是一个‘悬在空中’的文件,无法真正落地。”姚春德说道。
11月1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甲醇燃料汽车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下简简称《测量方法》),为甲醇汽车的排放型式检验提供了依据。“《测量方法》和此次《通知》的出台,都是好的信号。至此,甲醇汽车的管理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正式进入工信部的管理范畴。”姚春德介绍说,“下一步,企业生产的产品,经相关检测满足要求后,就可以到工信部正式申报公告,这表明甲醇汽车离全面市场化已经不远了。”
对此,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魏安力说道,“从内容上看,《通知》是一个务实、科学的文件,充分考虑到生态和工业制造各环节的合理衔接;从时间上看,《通知》发布距《测量方法》出台不到50天,说明国家相关部门对于甲醇汽车产业十分关注,并且逐渐形成了清晰、科学的管理思路。整体来看,《通知》切合了当下能源利用讲究合理配置和清洁高效的目标。”
全球甲醇行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赵凯对《通知》的发布也表达了积极的看法:“这体现了国家主管部门对甲醇汽车的持续支持,更多的汽车企业将从中获益。”他进一步表示,从更大范围来看,这将有利于世界的低碳能源发展。由于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全世界的主要汽车企业都在中国有业务,中国的政策及相关标准能够被其他国家借鉴,并对全球的清洁燃料汽车行业产生影响。
■多年试点 甲醇汽车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时间回拨八年,彼时,甲醇汽车的研究力量较为薄弱,产业化推广应用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共同推动,我国甲醇汽车试点工作先后在山西、上海、陕西、贵州、甘肃5省市的10个城市启动,为甲醇汽车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8年初,10个城市的甲醇汽车试点工作全部通过验收。1024辆车(乘用车、厢式车和重型卡车)总行驶里程达1.84亿公里,采集了包括甲醇汽车经济性、环保性、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等5亿多条技术数据,最终评估报告得出结果:甲醇作为燃料可以安全应用在机动车上。
如今,我国甲醇汽车的发展和甲醇燃料的应用已走出了一条不依赖政府财政支持的自强之路。甲醇作为燃料应用,无论是生产技术、生产装备还是应用技术,我国均具有完全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没有任何受制于人之处。
“面对‘缺油、少气、富煤’的能源结构,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既能保障能源安全,又可实现清洁利用和环境友好的能源消费体系,是汽车行业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原机械工业部部长、工信部甲醇汽车试点工作专家组组长何光远指出,从长远来看,发展甲醇汽车产业,是我国解决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重要手段,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虽然利好不断传来,但甲醇汽车在发展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在甲醇汽车和甲醇燃料推广应用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困难,特别需要加快甲醇燃料输配、加注系统的建设。同时,在推广甲醇汽车和甲醇燃料应用中碰到的技术问题也需要彻底解决,包括甲醇燃料的腐蚀性、溶胀性以及冷启动和气阻问题。”何光远说道。
“尽管我国发展甲醇汽车还有问题需要克服,但在能源多元化、清洁化的背景下,甲醇燃料作为廉价、清洁的能源定能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魏安力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甲醇燃料汽车的推广与应用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近期《指导意见》、《测量方法》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让甲醇汽车的发展之路更加行稳致远。
■尚有隐忧 标准仍需结合实际不断完善
《通知》的发布对甲醇汽车推广应用起到的导向作用毋庸置疑。对于《测量方法》和《通知》在技术内容和具体操作执行层面上的相关规定,甲醇汽车行业专家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够在后续的甲醇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持中加以完善。
谈到甲醇汽车具体的准入要求,吉利汽车甲醇汽车技术总监金先扬认为:“甲醇汽车是新技术产品,现阶段的相关文件和规定,对甲醇汽车的部分技术、排放要求有些过于严苛。例如,在几项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上。过于严格的标准要求,会造成产品开发和制造成本的提高,排放控制的效果却并不显著,对消费市场和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也是不友好的。”
“相关部门出于环保的考量可以理解,但现在某些指标要求连汽油车都未必能达到。”有车企相关负责人希望能够对甲醇汽车的相关要求进行调整,他同时表示,“下一步,企业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满足现有要求。毕竟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甲醇汽车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虽然其迈向市场化仍有一段距离,但曙光已在不远处。”
“由于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使用环境不佳等原因,一些车企暂停了甲醇汽车产品业务。如今,随着工信部的新政出台,这种状况或许会有所改变。”姚春德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尽管目前相关标准仍不完善,但随着《通知》的出台,甲醇汽车正式进入汽车行列。至于其中存在的疑虑以及不公允的问题,还需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调整和完善。”
“管理标准需要随着技术进步,结合实际需求不断完善。《通知》的出台只是第一步,相信未来管理标准会更加科学合理。如今,我们是在用’零容忍度’要求甲醇汽车,因为实现碳排放达峰、走向碳中和,甲醇燃料的应用将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不可回避,不可忽视。”魏安力最后强调说。
责任编辑: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