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读 > 正文

连续举办58届的察瓦龙乡赛马节,知名度越来越高

2023-05-22 10:04:24来源:西藏日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日,察瓦龙乡第58届“赛马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一时间,赛马节“霸屏”朋友圈,让察隅县察瓦龙乡成为了舆论焦点。赛马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源于竞技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更源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底蕴释放,是群众生活品质提高、乡村精神文化丰富、人们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写照。

解锁“传”字码,让乡村文化永葆生机


(相关资料图)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乡愁之中应有文化繁荣和发展,要保存好文化记忆,传承好文化的“根”。察瓦龙乡赛马节,就是察隅县的特色文化。

察隅县察瓦龙乡地处交通枢纽位置,南连云南,西接察隅,向北穿越山腹能连接到315国道,当地群众能歌善舞、热爱赛马。据记载,第一届赛马活动由十八军进藏后组织开展,后来定为每年藏历2月15日集中举办,又称“尼巴觉安”。50余年来,人民群众对赛马节的热爱早已融入血脉。赛马节已经成为察瓦龙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成为了察瓦龙乡人民群众最浓烈的“乡愁记忆”。

每逢赛马节,一大早赛马场旁边的山坡上和楼顶上就站满了人,参加比赛的骑手们将自己装扮漂亮的马匹带到起跑线,紧勒马缰调整位置蓄势待发,个个神采飞扬。连续举办了58届的赛马节,知名度越来越高,西藏各地和四川甘孜都有骑手赶来参赛。

察隅县深刻认识到赛马节这一乡村文化的底蕴,自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延续举办当地赛马节的传统。

近年来,随着察瓦龙乡交通和通讯条件的不断发展,察隅县创新传承方式,将赛马节从单纯的民俗节日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察瓦龙乡特色的文化和物资交流会,其影响力也在逐年增强。赛马节期间,来自各地的群众带着独具特色的物品到这里进行文化物资交流。

这些创新方式,不仅提高了察瓦龙乡赛马节的知名度,更加快了察隅县与外界沟通的步伐,在延续优秀乡村文化血脉的同时,留住了“群马奔腾神飞扬,人声鼎沸势如山”的浓浓乡愁。

解锁“土”字码,让乡村文化更接地气

乡村文化接地气才会有朝气。赛马节之火,火在一个“土”字。

赛马场作为赛马节的主阵地,是节前村民临时选址搭建的,开幕式当天的文艺演出节目几乎都是察隅县各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各种比赛项目的参赛选手全部都是放下农具、安顿好牛羊的农牧民;赛马场的“观众席”由高山上的土石堆砌而成;赛马场上激情四射的解说员,也是操着纯正乡音的乡亲……这些细节无不彰显出赛马节浓郁的乡土气息。

赛马节以“土”出圈,而这个“土”也绝不仅限于“土味儿”,更在于其接地气——这便是赛马节“霸屏”朋友圈背后的又一“流量密码”。

投掷沙包比赛、抱沙袋扛过肩比赛、马术表演……各类比赛项目也都源于当地农牧民群众生活。正是这股纯正的“土味儿”,才使得赛马节引起了关注,实现了“霸屏”走红。

赛马节“土”得走红,彰显出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的潜力。察隅县针对本地特色文化开展广泛调研,深度融合民俗风情,切实将乡村文化挖掘好、维护好,并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谋求转型升级。相关负责人表示,察隅县将立足实际、盘活资源的发展之路,切实通过振兴乡村文化助力乡村发展。

解锁“人”字码,让乡村文化回归群众

乡村文化,只有根植于人民之中才有生机,不然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察瓦龙乡赛马节起于群众、兴于群众,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赛事,不收赞助费,不要门票,不追求极致专业性,参赛者是来自各村的劳动人民,甚至活跃气氛的锅庄舞者都是临时换上节日盛装的家庭主妇……鼓励当地群众参与其中,正是察瓦龙乡赛马节的魅力所在,也是其“霸屏”朋友圈背后的另一“流量密码”。

振兴乡村文化,提高群众参与度是关键。察隅县在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抓住主体、找准方法,切实把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转化为振兴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广泛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人民群众的认同感,鼓励人民群众自主、自发、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为振兴乡村文化汇聚人气,让优秀乡村文化“反哺”群众。

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血脉基因,只有在传承好乡村文化的路途中开拓前进,才能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赛马节“霸屏”背后的“流量密码”,为察隅县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宝贵启示。

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察隅县将继续挖掘本土乡村文化资源,凸显其独特性和稀缺性,使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共同绘就新时代更加绚丽美好的乡村画卷。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