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正文

环球热资讯!光大银行的“多事之秋”

2023-05-16 15:11:08来源:ZAKER财经  

文 | BT 财经

光大银行的业绩疲软再次显现。

近日,光大银行发布 2023 年 Q1 财报,财报显示,光大银行在 2023 年一季度总营收 381.58 亿元,同比下滑 1.58%,归母净利润 123.78 亿元,同比增长 5.34%。


【资料图】

在此前发布的 2022 年年报中,光大银行总营收 1516.32 亿元,同比下滑 0.73%,归母净利润 448.07 亿元,同比增长 3.32%。增利不增收,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股价在财报发布后三连涨后又录得三连跌,截至 5 月 15 日收盘,光大银行股价 3.34 元,微涨 0.3%,总市值 1973 亿元。股价距其历史高点的 5.25 元已经跌去 36.4%,市值蒸发超 1110 亿元。

营收下滑,市值下跌,光大银行的苦日子何时能熬出头?

营收持续下跌

相比其他股份制银行的亮眼业绩,光大银行近几个报告期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营收的增长上,连续两个报告期实现负增长,尽管这两个报告期的下滑幅度都不太大,但光大银行的疲态尽显,已经连续五个报告期内营收增速小于 2%。

5 个报告期内,除去两个负增长的报告期,剩余 2022 年前三个季度为正增长,但增速仅为 0.12%、1.77% 和 0.43%。

同期 12 家股份制银行中,除去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未上市之外,大部分银行在 2023 年一季度营收都是负增长,已经 " 爆雷 " 的渤海银行并未披露单季报,而在中报和年报中,渤海银行已经连续 4 个报告期负增长。

由下表可知,2022 年第四季度和 2023 年一季度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的银行有 3 家,分别是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和华夏银行,其中光大银行下滑的幅度最低。

好在光大银行的归母净利润保持正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光大银行归母净利润的增幅偏低,近 5 个报告期的增幅分别为 1.98%、3.80%、4.29%、3.23% 和 5.34%。 而同期中信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增幅 10.93%、12.03%、12.81%、11.61% 和 10.34%; 平安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增幅为 26.83%、25.62%、25.82%、25.26% 和 13.63%。 光大银行的净利润增幅相对较低,或成为影响投资人信心的一大原因。

一位接近光大银行内部的业内人士认为光大银行营收的增幅不高不能算异常," 王志恒行长去年才去光大,他是风险口成长起来的,光大近期营收的不景气或和他的战略调整有关,市场应该给他点时间。"

该人士将光大银行近期的营收问题归咎于其此前在房贷方面的激进策略,在房地产市场遇冷,诸多开发商爆雷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务萎靡,带动整体营收的波动。

财报数据显示,2022 年光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 446.74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33.08 亿元。其中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 280.99 亿元,占比达 62.90%。而企业不良贷款多分布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2022 年,光大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达 69.52 亿元,相比 2021 年的 15.56 亿元增长了 45.16 亿元,同比增长 185.4%。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占比分为 15.56%,同比提升 9.67 个百分点。也印证了上述人士所说的光大银行在房地产业上的激进。

业管费居高不下

银行业公认的是得零售者得天下,光大银行近年也一直向零售业务转型,并且取得相当不错的成果。数据表明,光大银行 2022 年零售业务营收约 659.86 亿元,占总营收 1516.32 亿元的 44%。

营收占比虽高,却未能为光大银行带来理想的收益,659.86 亿元的营收仅带来 63.58 亿的利润,这一板块的利润率仅为 9.6%,远低于其 29.70% 的整体净利率。营收占比达 44%,但利润占比仅为 11.4%,在各版块中几乎垫底。

再看 2022 年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以及中信银行 3 家股份制银行的零售业务营收占比,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占总营收比例是 55.52%,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占比为 55.9%,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占比为 40.1%。光大银行的零售业务占比有一定提升,和招商银行以及平安银行的营收占比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即便营收占比上超过中信银行,但利润占比却低于中信银行不少。

为什么零售业务占比高于中信银行,利润占比却低于中信银行?和其居高不下的业务及管理费用有关。财报数据表明,2021 年业务及管理费为 428.1 亿元,2022 年略有下滑至 422.8 亿元,但两年业务及管理费占营收比分别 37.8% 和 36.7%,近两年基本持平。将近四成的营收耗损在业管费上。

同期中信银行的业管费占总营收的占比为 29.2% 和 30.5%;招商银行的占比为 33.1% 和 32.9%;平安银行的占比为 28.3% 和 27.5%。光大银行的业管费为这四家股份制银行中最高。

影响光大银行利润占比的另一个因素是零售资产的减值,2022 年,光大银行零售资产减值 346.3 亿元,同比增长 23%,造成坏账风险的高企,直接的后果就是侵蚀零售业务的利润。

投资人史保刚认为业务及管理费是企业最容易出现 " 猫腻 " 的地方," 例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这些费用的高企,投资人往往会产生比较大的疑虑,不仅降低了企业盈利,也体现了企业内控的不到位。"

股神巴菲特在《巴菲特教你读财报》一书中,发表过类似看法:" 在寻找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过程中,一定要远离持续高销售管理花费的公司。如果销售管理的花费与毛利润接近,那公司可能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中,在这类行业中,没有任何公司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巴菲特认为高管理费用,尤其是高企的代理成本是企业利润的 " 吸血鬼 ",也是公司失去竞争力的加速器。

国泰君安证券则直接亮明观点:业管费过高的企业应慎重投资。

10 股 1.9 元的分红

数据显示,2022 年光大银行在投资者较为关注的分红方面不如人意,每 10 股分红仅为 1.9 元,且这还是在税前的金额。在分红方面最为阔绰的是招商银行,这和招商银行营收有很大关系。其总营收达 3447.83 亿元,归母净利润达 1380.12 亿元,是股份制银行中唯一一家营收破 3000 亿元,归母净利润破 1000 亿元的银行。相比之下光大银行的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招商银行的 44% 和 32.5%。

" 财大气粗 " 的招商银行每 10 股分红(含税)高达 17.38 元。在分红方面排名二三位的是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每 10 股分红(含税)分别为 15 元和 11.88 元,相比之下,光大银行每 10 股分红 1.9 元(税前)就略显 " 寒酸 "。

需要注明的是,已经披露分红的股份制银行中仅有光大银行分红为税前数据,其余银行均含税。

而大部分投资者比较关注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据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72% 的投资者表示关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可见投资者对现金分红的关注度较高。该调查表明,53.6% 的投资者关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原因是希望获取稳定的分红收益,46.9% 的投资者认为关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有助于判断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还有 24.1% 的投资者表示关注分红可以提早发现风险、避免投资亏损。光大银行不算高的分红,多少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金融分析师许艺认为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基本手段,是股票内在价值的直接体现。" 投资者往往透过企业现金分红水平,来判断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从上市公司历史分红数据与财务表现来看,现金分红持续性较好的上市公司,往往具有内部治理结构合理、企业经营稳健、未来盈利能力较强等特点,这样的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稳定。而当上市公司出现异常大比例分红或分红忽然走低时,往往出现经营业绩下滑、企业重大事项变更等情况,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

高层变动频繁和股东大撤离

有投资者将光大银行近期的疲软归咎于高层的频繁变动,虽不能将光大银行的疲态完全归责于高层变动,却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据 BT 财经不完全统计,2021 年以来," 光大系 " 已有 8 人被查处,其中 7 位曾在光大银行任职。 有像光大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夏伟这样的光大 " 老人 ",还有不少部门高管,涉及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在众多股份制银行中不太多见。原董事长李晓鹏也于去年 3 月底辞任,原建设银行行长王江成为光大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2 年 10 月,光大银行高层变更频繁,10 月 21 日当日,董事(理事)、经理、监事等高管中有 20 人退出,如此庞大的高管变更,在行业中亦不多见。

" 银行行业高管变动远高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原因是到龄退休和工作调动,在 " 补位 " 的过程中也容易引发更多银行高管出现变动。也有一些是因为高层因相关问题被查处而产生的变动,但不管何种原因,光大银行过于频繁的高层变动,肯定对其业绩甚至投资者的信心会有影响。" 史保刚对光大银行的高层变动表示了担忧," 如果不能持续稳定,不利于光大银行自身的发展。"

频繁的高层变动,给光大银行的管理带来一定混乱,光大银行曾因监管标准化数据(EAST)系统数据质量及数据报送存在 " 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余额 EAST 数据存在偏差 " 等 18 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 490 万元,是案由数量最多且处罚金额最高的商业银行。

高层变动频繁以及违规被处罚,不仅影响了光大银行自身的业绩,也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021 年 6 月 30 日,光大银行的股东人数为 22.45 万户,而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的股东人数降至 20.74 万户,减少了 1.71 万户,较上一期股东人数下滑了 2.61%。股东人数的急剧下滑,除了有人故意将股权集中之外,更大的一种可能则是投资者的撤离。面对此种情况新来的继任者王江和王志恒有可能压力山大,不仅要尽快处理前任的遗留问题,还要想办法解决光大银行的业绩疲软以及受损的商誉问题,而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更让光大银行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市场有声音呼吁要给新任管理层多些时间,但留给光大银行的时间真的很紧迫,未来光大银行如何应对压力和挑战,BT 财经将持续关注。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