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长三角产业合作下好“先手棋”

2022-08-25 08:06:56来源:江苏经济报  

日前,2022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合力把长三角制造优势、创新能力、开放高地的长板拉得更长,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循环高效畅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经济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是大家的强烈共识。记者了解到,我省多地在长三角产业合作方面下好“先手棋”,产业跨界融合、企业互联融通、集群高端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产业协同赋能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有分工更有协作,互相包容密不可分,正是产业合作让长三角三省一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年抗击疫情以来,保供保运保链是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在苏浙沪跨省工作机制下,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链联盟主动作为,协调浙江集成电路企业在上海、江苏配套企业、仓库的复工及物流运输,其中上海企业156家、江苏企业102家。4月下旬,一家国际消费电子公司的微小螺丝供应商耐落螺丝(昆山)有限公司面临停产风险。上海市有关部门与苏州、昆山方面沟通对接,协调耐落螺丝进入复工白名单,保障了该跨国公司在华供应链的稳定。

上个月,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取证试飞。在这背后,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助力。一架大飞机有上百万个零部件,围绕大飞机,一个跨地域的民用航空产业链联盟沿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逐步发展壮大。特一(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芳纶蜂窝被用于行李架、顶板等,为大飞机“瘦身”;合肥江航飞机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大飞机提供机组和旅客的氧气系统;苏州市政府则与中国商飞签约,在航空产业集聚和培育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与此同时,跨省产业园越来越多。上海临港和苏州工业园等品牌开发主体与长三角园区深化合作,提升合作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省际合作载体,深化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跨区域园区合作模式,也正成为创新成果跨区域快速转化、要素资源多向流动的创新热土。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华源表示,在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长三角通过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宁滁携手打造省际毗邻产业合作样板

“滁州紧抓‘产业’这个主引擎,坚持产业协同发展,聚焦南京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发展定位和产业集聚及技术创新优势,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紧密协同发展,建设成为南京产业的‘协作区’和‘承接地’。”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合作交流局局长张汶华告诉记者,滁州作为南京市的近邻,坚持东向发展,推进与南京同城化,抢抓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发展的“近水楼台”机遇,全方位、多领域推进与南京对接合作,一批重大项目、重要事项都取得了积极进展,结出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宁滁省际毗邻地区建设纳入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后,宁滁两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以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为抓手,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全力加快两个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样板区。

张汶华表示,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方面,滁州与南京已形成高低搭配、链条完整的生产协作体系,顶山-汊河新型功能区交通装备产业园引进南京车辆零配件企业130多家,填补了安徽省该领域空白。

在共同完善产业链条方面,滁州市南谯区与南京市浦口区等共同签署《加入深化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框架协议》,截至目前,共承接转移总投资100亿元的飞利浦高端智能家电、50亿元的博晶半导体、12亿元的华诺半导体、5亿元的亚芯微晶圆封装等亿元以上项目7个。此外,根据“南谯浦口一体化发展合作共建园区”协议,在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先行规划1000亩“飞地”,采取共建、共招、共营、共享的模式打造产业合作园。目前,南浦合作产业园一期1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建成使用,二期1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即将建成。

破除藩篱促进产业政策协同发展

如何让产业合作水到渠成,真正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合作、共赢发展?对此,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宣烨教授认为,从深化产业合作载体建设、强化省际产业分工协作、完善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共享共用等方面将产业合作深入进行,真正将一体化深入实践下去。

宣烨指出,应深化宁滁等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做大做强产业合作载体。如科学遴选省际产业合作园中的主导产业,学习上海临港、苏州工业园区等合作开发管理经验,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建协商机制,采取股份合作、委托管理、“园中园”等模式推动跨省产业合作园共建。通过做大做强产业合作载体,促进产业合作深入进行。

与此同时,应立足地区比较优势,强化省际产业分工协作。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安徽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低廉且生态资源丰富。因此,在跨省产业合作中,要以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立足各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选准跨省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强化省际产业分工协作;完善跨省基础设施建设,为深化产业合作提供保障;构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布局实施联合攻关计划;联合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共同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此外,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要素的对接和流动机制、搭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制度等方式,促进创新要素的跨省流动,实现产业合作中的省际创新资源共享共用。

宣烨强调,三省一市的产业合作要实现一体化战略,需要在产业政策的“底层逻辑-顶层设计-具体实践-执行保障”等方面协同合作,打破地域限制,破除政策藩篱,促进产业政策协同发展。统一各地区在标准、政策和规范等方面的差异;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提高政策透明度,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科学评估产业政策的适用领域,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明确各地区产业功能定位,避免产业雷同,减少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按照整体融合、功能互补等要求,共同编制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及行动方案;重视各地区各层级规划体系对接,成立领导小组,审议推动发展规划、政策的跨地区、跨部门协调。

此外,还可以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标准统一、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打通政务服务的“地区壁垒”,充分保障政府服务的互通互办,保障产业政策的有效执行与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