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发射告捷 三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

2022-06-06 08:11:33来源:扬子晚报   

6月5日上午,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告捷。

记者特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家,对此次的发射任务进行了解析。

2022年6月5日

10时44分

发射成功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飞赴苍穹。火箭点火约577秒后,神舟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中国人的第9次太空远征。

17时42分

对接成功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经过6次自主变轨,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7小时。

20时50分

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

“径向对接” 犹如“万里穿针”,很难

但要建成太空实验室,必须得会!

如果你一直关注航天,一定会看到这个频繁出镜的名词——径向对接。这一次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方式也是径向对接。

为什么要采用径向对接的方式?“空间站核心舱的对接口不会完全在同一个水平方向上,因此,径向对接是航天器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对接技术。”专家告诉记者,从神舟十二号开始,我国的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在太空中“相遇”后,两个航天器会在空间轨道上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这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实现空间站和空间运输系统的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服务的先决条件。

到了神舟十三号,“径向对接”技术首次得到太空验证。距离发射时间过去约6.5个小时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所谓“径向交会”,就是指航天器从空间站组合体的下方垂直向上对接。在这之前,我国在太空进行的飞船交会对接都是水平方向的,包括前方交会和后方交会。

闻新教授表示,径向交会技术难度极大,在太空中的对接是“万里穿针”的难度。“虽然是‘万里穿针’,但一定会越‘穿’越熟练。”闻新说,径向对接是一个从低轨道飞向高轨道的过程,对于整个轨道的抬高和控制都是有好处的。

神舟飞船发射背后 有这些“南航智慧”

记者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中,众多南航师生、校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航天飞行过程中面临失重、亚磁场、噪声、辐射等特殊环境,航天员的健康状态对于航天任务的完成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长期飞行。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航天特因环境,服务航天员健康。

南航材料学院占小红教授团队开发的飞船防热承载结构精密激光焊接与高效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任务中货运飞船与载人飞船的研发和生产。

航天学院魏志勇教授领衔的“空间辐射环境探测及效应”课题组面向空间站等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员的辐射剂量及损伤研究,对航天员在轨工作的辐射安全保障提供支撑。

神舟十四号飞船入轨后,将与空间站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时产生的动能比较大,为了减少对接过程中会产生的震动和撞击,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杨甜子)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