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正文

政策不断加码氢燃料汽车 氢能汽车商业运营加速

2022-01-05 10:46:34来源:第一财经  

氢能汽车的商业运营正在加速。据媒体报道,上海近期将在嘉定、金山、奉贤、临港4个区域陆续投放31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且已配套八座加氢站,这也是氢能源公交车首次用于商业运营。

据了解,上述燃料电池公交车的定位为试点,主要是由于相比纯电动公交车,燃料电池车的稳定性、经济性和可靠性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尽管是试点,首次商业化运营意味着氢燃料电池客车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另一边,近日,嘉定区加快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2021-2025)》也已正式发布。方案提出到2025年,嘉定区燃料电池示范应用车辆总数不少于3500辆。

可以看到,在政策推动下,氢能源汽车的落地试点正在加速,氢燃料电池产业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双碳”目标驱动下,氢能源也得到资本市场更多关注。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燃料电池板块60只股的年涨幅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41%、30%,其中11只股的股价翻番。

燃料电池板块涨幅大幅跑赢主要股指体现了市场对产业发展的期望值。高预期下,2022年A股氢能的关注重点在哪?

政策不断加码氢燃料汽车

作为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氢能具备制取便利、高效环保、优化能源结构等多项优势,产业发展潜力虽大,但也存在相关技术薄弱等因素制约发展。

当前,为推动氢燃料电池车发展,国家层面的氢能产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氢能地位不断提升。上海方面,近日,《嘉定区关于持续推动汽车“新四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嘉定区加快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2021-2025)》正式发布。

方案提出到2025年,嘉定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总产出力争突破1000亿元,实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总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超过100家,燃料电池示范应用车辆总数不少于3500辆,力争建成18座公共加氢站,引导氢气零售价格不超过35元/公斤。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嘉定区对上述两个政策的2.0版更新。2019年7月,嘉定区首次发布《嘉定区鼓励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关意见(试行)》,彼时政策提出到2025年,嘉定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两年后,嘉定区将2025年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总产值目标从500亿元,提高为总产出1000亿元。尽管统计两次政策的统计口径不同,但目标值的巨大调整体现了国内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

不只是上海,目前,北京、山东、重庆、天津等10余个省份已发布规划,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由地方政府制定并实施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避免了以往“大水漫灌”式补贴,新政将促进上游技术突破、驱动下游应用及基础设施发展。

A股氢燃料汽车看什么?

2020年-2025年被认为是氢燃料汽车发展的起步期。如光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起步期一样,政策扶持是该阶段氢能车发展主要驱动力。

目前,氢燃料汽车的产量和应用渗透率仍低,在预期热度炒作后,政策密集发布对A股市场的氢燃料汽车板块能形成具备真实业绩增长的驱动力吗?

“不同于前两年,各地明确发展目标令产业发展慢慢转向市场化驱动。纯电和氢燃料各有优势,考虑到成本关系,短期内城市建设相关的商用车还是电动车比较有优势。短中期来看,家用乘用车仍然是传统燃油和电动车的天下,电动车已经慢慢改变了消费者习惯,”一位从事投资氢燃料电池产业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由于加氢快、续航足等优势,具有路线固定、高载重特点的轻重卡、客车等是氢燃料汽车率先试点的应用场景,比如货运车、冷链车等。集合多项高端技术的产业发展初期。小范围示范推广更多的意义在于尝试,以技术路径实践慢慢推动经济型、规模化发展。”

氢燃料电池的核心系统是电堆,电堆系统的核心是催化剂和质子交换膜,其中催化剂占燃料电池电堆成本的 40%以上。其中,催化剂主要是昂贵的铂基,我国目前还未能实现量产,但随着未来燃料电池的高需求阶段到来,铂基的量产将起到关键作用。

数据显示,目前,相关技术的国产化程度约达70%,电堆、膜电极、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等核心部件均可自主控制,而气体扩散层、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等核心材料也在加速研发中。

“我们认为,氢燃料汽车这轮发展并不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试点阶段的规模扩大带来了企业实打实的业绩增长。虽然这个增长对比1-2年前是非常明显,但是对比电动车企,仍相对小。一般来说,新产品从送样测试到规模化量产需要2-3年。从2020年算起,氢燃料电池的国产化进程有望推动相关企业快速发展。”上述业内人士说。

以加氢站为例,加氢是氢燃料汽车产业链的主要下游环节。根据海通证券研报,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建成加氢站约544座,其中我国128 座,占比约为23.5%

“在发展初期,产业的竞争格局还不明朗。我们认为这个阶段需要关注的点比较多也比较杂,规模和技术同步推动会令相关环节的成本下降。但重点还是在核心环节的技术突破,规模达到一定阶段后,生产成本再进一步下降的难度加大。”他补充说道。(魏中原)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