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七省市联动问策长江经济带 协同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2022-03-07 15:31:41来源:楚天都市报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长江经济带”再次被“点名”。近5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已在《政府工作报告》出现7次。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全国两会,正值《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极目新闻联合澎湃新闻、天目新闻、现代快报+、新安晚报大皖新闻、上游新闻、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五省二市七家主流媒体联动,采访相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问策长江经济带,围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区域协调、长江文化等方面,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强“长江力量”。

生态保护

沿江12省市委员递交联名提案

列出12项重大生态修复项目

今年全国两会,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长江流域12个省市的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建议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性修复。

提案列出12项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在沿江各省市规划、实施、推进的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包括加快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加强太湖流域生态系统性治理、加大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支持力度、建立洞庭湖国家公园、将三江源生态保护纳入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表示,“十年禁渔”的目的是修复被透支的长江生态,在采取这一重大举措的同时,需要尽可能地配套实施其他生态修复措施,如抓好长江鱼类栖息地建档登记、保护、修复工作,部分恢复江湖连通等。

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说:“对于长江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实际上《长江保护法》给我们规定了很多非常好的制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法把这样一些制度实实在在地落地。”

区域协调

围绕区域联合执法进一步合作

协同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在司法系统当中,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都建立起了区域联动机制,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但围绕区域联合执法工作,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展开联动与合作。”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说,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区域协同。去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按照法律规定,长江流域相关地方需要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规划编制、监督执法等方面建立协作机制,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今年两会上,多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呼吁支持武汉城市圈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增长极。

提案建议,支持武汉城市圈开展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重点支持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以推动城市圈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合作共享、科创平台项目共建等。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左俊认为,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把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推动科技、人才、劳动力等创新要素的跨区域配置。

绿色低碳

建立GEP与GDP双核算考评机制

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地处长江之尾三角洲南翼的浙江,守护着母亲河入海前的最后一段风华。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表示,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一条“绿飘带”,更是一条“黄金带”。

“浙江需要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刘锐建议,浙江要建立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GDP(国内生产总值)“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考评机制,把生态产品价值的开发和保持作为政府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地位突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表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在推进“双碳”工作协同上聚焦用力,在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上聚焦用力,要把更多的政策资源投放到支持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上。

长江文化

让每个人把整条长江放在心里

共建共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滚滚长江,从唐古拉山一路奔向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两岸风光无限,文脉更是源远流长。

为进一步促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经济带与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建议,推动沿江13个省区市共建共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早日成为长江沿线经济、生态、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顶层设计方面,贺云翱建议各地在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时,要把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作为重点内容。同时,推动国家有关部委建立全流域范围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强化沿线城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衔接、协调推进,形成管理模式和管控方式上的省市县域全线一盘棋,做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协调,共建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政表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个载体,应该让每个人把一整条长江放在心里。作为国家文化公园,以国家的名义来做这件事情,对长江文化、生态文明、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方面,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有着天然优势。”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亢德芝建议,加强长江沿线省市文化交流,通过生态同建、文化交融、合作共享,把长江全流域文化打造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富矿。

综合交通

打通“肠梗阻”提升通航能力

合力打造长江“黄金旅游带”

“必须打通长江航道‘肠梗阻’,建设绿色航运服务区。”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府参事张洪建议,进一步加快三峡库区等长江重要干、支流航道建设,特别是提升三峡大坝航道等级,推进航道由“通”变“畅”,让船从“走得了”向“走得快”转变。同时,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应用和污染物治理,形成涉及绿色航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全领域服务的综合服务区,实现长江“黄金水道”绿色发展价值最大化。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建议,提升长江干流航道的通航能力,推动重要航道疏浚,整合港口岸线资源,打造畅通高效的长江“黄金水道”。沿江各省份要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将两岸的自然风光点和历史人文旅游点进行精细策划,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打造长江“黄金旅游带”。

创新驱动

集合优势资源建设科创共同体

汇聚力量提升创新协同能力

“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推出以来,沿线各省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中国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表示,应把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协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汇聚力量提升创新能力。

“应鼓励跨区域合作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区域合作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集合上中游区域优势科创资源建设若干科技创新共同体,完善省域合作、部省合作等各产业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施卫东说,支持跨区域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尤其是注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区域统筹协调,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做到“精准滴灌”。

施卫东还建议,着力解决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不协调、不均衡问题,包括上、中、下游地区携手互动合作,以产业为依托建立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政府也要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引导,不断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统筹全流域的产业科技创新组织,完善跨区域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培养高端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汇聚力量全面提升全流域科技创新协同能力。

绿色崛起成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湖北向母亲河交出精彩答卷

湖北地处“长江之腰”,发展重心、发展未来在长江。

湖北肩负“一库清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的重要使命,要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2021年,湖北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交出了一份“荆”彩的“绿色答卷”。

过去一年,湖北持续走深走实长江大保护,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30家,治理矿山298个,退耕退湖退垸还湿4万亩,完成造林196.6万亩,近千万亩禁捕水域全面实现“四清四无”。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保持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为优,有力保证了“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送”。

此外,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深化工业源、移动源、城乡面源“三源共治”,17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过去三年均值下降12.8%。协同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全部达标。

绿色崛起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过去一年,湖北统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淘汰过剩水泥产能290万吨,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1.8%。建成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市场配额成交规模居全国前列,湖北成为全国碳资产大数据中枢。黄冈市罗田县、恩施州宣恩县等7地新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2年,湖北将坚定不移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坚决扛实共抓长江大保护责任,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力维护好锦绣山川、大美江湖,多姿多彩展现荆风楚韵。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真正让绿色崛起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