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靓号”迷信心理 疏堵结合斩断手机“靓号”灰色利益链
随着网络提速降费、携号转网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我国10多亿手机用户“获得感”不断提升。但是,最近有一些“靓号”用户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却遭遇不少麻烦,套餐捆绑、诈骗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形成了一条暗箱操作、拿号卖号的灰色利益链。这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还易引发个人身份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
事实上,“靓号”是一种社会心理认知,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界定。由于牵扯到神秘文化、传统思想以及商业伦理等,“靓号”导致的相关问题很难通过“一刀切”的限制措施圆满解决。如若一味地封禁或放任“靓号”市场,只会滋生黑市交易或“霸王条款”等乱象。因此,疏堵结合才是斩断这条灰色利益链的有效办法。
疏,需要主管部门明确特殊号码范围及其稀缺价值,从而消除“靓号”随意认定的乱象,防止“黄牛”、选号平台大肆炒号,并让监管有据可循。由于当前运营商不能对号码单独标价,无法与客户签订关于“靓号”的合同,只能在选号时配置相关套餐,致使消费者对“靓号”缺乏知情权。此外,在没有政府主管部门明确行政审批的情况下,有的运营商为了获取更高利润擅自制定一些土政策,设置了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因此,在明确号码价值的基础上,电信运营商需设置更加规范、合理、透明的合约协议,并以签名等留痕方式确保将重要信息提前告知用户。
堵,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监管力度。当前,网络社交平台、购物平台等页面时常可以见到出售“靓号”的广告,警方曾破获多起出售虚假手机“靓号”的诈骗案件,这说明对第三方号码交易平台的监管仍存有“真空地带”。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靓号”代理商、黄牛、交易平台等监管打击和整顿力度,严禁运营商和代理商搞内幕交易,严厉惩处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管控好“靓号”的市场获得渠道,研究设置更加合理的号码分配方式。
对于权益受损的“靓号”用户而言,由于救济、诉讼等成本远高于个体损失额,再加上处于垄断地位的运营商违规成本较低,往往不愿意付出更大成本主张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障力度,畅通投诉、举报途径,对运营商形成震慑,倒逼其提升服务用户能力。与此同时,广大消费者也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维权能力。
当然,手机号码再“靓”,终究只是用于承载网络和通信功能、区分联系人的一串数字。广大消费者在加强维权意识的同时,也要更加理性看待手机号码,破除对“靓号”的迷信心理,让手机号码回归使用属性。(刘国政 胡正航)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
先享后付市场规模超万亿 “BNPL”拉动平台交易额增4倍
3月5日,乐信(NASDAQ:LX)旗下乐信研究院发布《先享后付(BNPL)消费趋势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
2021-03-08 -
1月我国MPV销量11.4万辆 MPV板块仍延续萎缩态势
1月,我国MPV销量为11 4万辆,同比增长15 7%,环比下降17 4%。与轿车和SUV板块相比,MPV板块仍延续萎...
2021-02-19 -
迎新打卡:一样的“红色”,不一样的“红火” 这些红色地标缘何如此“红火”?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修缮和新馆建设工地,100多名工人选择就地过节;四行仓库成为春节前几日上海十分红火...
2021-02-14